昨天是第21个“世界湿地日”,今年主题是“湿地减少灾害风险”。湿地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湖州,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星罗棋布、物产丰美的湿地是其独特的风韵和重要资源,也是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全市各级林业部门按照“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湿地保护原则,摸清湿地资源现状,强化重点湿地保护力度,组织开展了全市湿地资源本底调查,编制完成全省首个市级湿地保护规划和5个县(区)级湿地规划,成立全省首个地市级湿地保护管理站,指导建设了一批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全面推进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与种群恢复,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多措并举守护“地球之肾”
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市湿地具有类型众多、生物多样、景观资源丰富的特点。目前,全市共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4大类17型,湿地总面积19.25万公顷(起始面积2公顷以上),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3.08%。其中,天然湿地3.15万公顷,人工湿地16.1万公顷。据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市与湿地景观资源密切相关的旅游单体数量有99个,尤其是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港汊荡漾,传承了百年的桑基鱼塘、竹基鱼塘等都正在成为休闲观光的热点。
早在2007年,市林业局与省林勘院就共同编制了全省首个市级湿地保护规划——《湖州市湿地保护规划》,明确了湿地保护区划和布局、湿地保护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等内容,成为我市有序推进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依据。去年,我市启动了湿地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对原规划的内容修改完善,进一步突出湿地保护的整体性,同时加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衔接融合,使湿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预计修编工作将于今年6月前完成。
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由市林业局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经市政府同意于近日正式出台。《意见》从加快湿地保护名录确定和公布,科学落实湿地保护红线,严格湿地征占用管理和日常监管,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系统工程,提升湿地科研监测水平,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统筹湿地保护利用协调发展等七个方面规范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接下来,我市将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湿地管理,严守保护红线,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尊重自然、生态和谐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统一、科学、有效管理。预计到今年底,全市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划定湿地保护红线,确定县级以上湿地保护名录,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重要湿地、一般湿地面积不减少。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科学、规范的湿地保护与管理体系,并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污染控制、湿地的恢复和治理等措施,基本使全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功能得到修复,湿地多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湿地保护管理的示范市。
碧波荡漾释放“生态红利”
碧波荡漾,芳草萋萋。上月初,当记者走进长兴县泗安镇的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时,惊奇地发现,天空中一群不知名的鸟儿正由远而近飞来,他们或在水面上掠过,或在芦苇荡里停留,或在滩涂上踱步……每年冬天,美丽的仙山湖湿地,就成了候鸟们的第二故乡。据了解,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长三角地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与人工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让它成为候鸟的天堂。
秦有华是仙山湖的一名船工,他告诉记者,每年的12月初是候鸟迁徙越冬的黄金季,仙山湖都会迎来这批“老朋友”。这几天已有许多白鹭、灰鹤陆续抵达。“等到来年3月气候转暖后,候鸟们才会陆续飞走,在这段时间内,幸运的游客也能一睹天鹅、水凤凰等国家保护动物的靓影。”船工们泛舟湖上,随处可见的灰鹭和成群的野鸭,就像是大自然的精灵,偶尔会打破这一片宁静。记者循声望去,几只白鹭从林间飞出腾空翱翔,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
近年来,我市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强化重点湿地保护。截至目前,我市已相继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个,与湿地相关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个。包括德清下渚湖和长兴仙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安吉竹溪和安吉南北湖省级湿地公园、吴兴西山漾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及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
与此同时,依托湿地保护形成的巨大生态优势,湿地以及与湿地有关的旅游经济也蓬勃发展,释放出生态红利。据不完全统计, 2015年在湿地公园与保护区旅游的人数超过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实现了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去年以来,我市通过污染防控、栖息地恢复、清淤、围垦区湿地营造等措施对下渚湖、仙山湖、图影、西山漾、长田漾、竹溪等重要自然湿地和合溪、赋石等人工湿地汇水区开展生态修复。截至目前,全市治理湿地面积达10.2万亩,恢复湿地植被面积2.3万亩。今年,在湿地保护方面还将完成市级湿地保护规划修编,初步建立湿地监测体系,加快湿地生态修复步伐,计划恢复湿地植被面积2万亩、治理湿地面积5万亩,探索建立湿地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确保长效保持湿地修复和保护成果。
去年5月初,碧波荡漾,清风徐徐。在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深处,丛丛绿树间, 10只朱鹮宝宝破壳而出,这是世界濒危保护动物朱鹮首次实现野外自然孵化并大量存活。这标志着德清朱鹮野外种群重建项目经过8年努力,取得了从人工繁殖到野外放归,最后野外生存,并自然繁殖的突破性进展。到了11月中旬,由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饲养的10对朱鹮顺利抵达四川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它们在四川峨眉山安家,并担负起为我国西南地区朱鹮种群繁育后代的重任。这是德清朱鹮野外重建种群项目启动以来,首次向其他地方输送朱鹮,在全省也是首例。
朱鹮野外繁殖首获成功与首次向外省输出种群,是我市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与种群恢复工作的生动实践。据了解,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08年4月,浙江大学和德清县联合在下渚湖湿地实施了“朱鹮异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当年从陕西引进5对朱鹮,在下渚湖“安家落户”。随后朱鹮顺利繁育后代,截至目前,朱鹮种群数量已达222只。 2014年11月中旬, 33只经过野化训练的朱鹮在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成功放归大自然,这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首次朱鹮野化放飞行动。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生态保护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市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期开展湿地野外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的监测活动,对受到严重破坏的湿地动、植物资源,通过人工种植和养殖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数量的恢复。除了朱鹮,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在全力保护好11条野生鳄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种群自然繁育和栖息地保护等措施,使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目前已成功繁育扬子鳄5000余条。安吉龙王山保护区的安吉小鲵,是世界稀有物种,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草甸湿地区域。为保护好这一种群及其栖息地,去年该县开展了安吉小鲵栖息地——千亩田湿地生态修复建设,适度整治栖息地周边植被入侵现象,促进湿地自然生境恢复;合理治理湿地周边径流水源状况,减少泥沙和枯落物的侵蚀现象;开展湿地内泥炭藓植被培育,保障湿地疏松物理结构和蓄水保水状况。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开展湿地宣传,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各地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自觉意识,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全市各湿地公园和各级林业部门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目前,全市各个湿地公园、保护区都建立了科普设施和活动场所,在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仙山湖湿地科普馆和下渚湖湿地博物馆均已先后开馆,通过各种形式介绍普及了湿地科普知识,将湿地生物以标本形式加以展现,丰富了游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