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市井小弄藏着说不尽的人文故事,一座座老旧建筑印刻着道不完的历史沧桑。一座千年古镇,在岁月轮回里,酝酿了一段历史传承。
当下,时尚文化、快餐文化冲击着都市人的生活。我们似乎很难再沉下心来,用文化慢慢浸润内心。但在湖州德清乾元镇,这一切似乎时光再现。
去年,因在全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上“首秀”,乾元镇“美丽城镇”的独特魅力,在全国舞台上逐渐传播开来。
乾元镇党委书记金明龙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加强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作为德清老县治所在,自2015年在德清率先启动“美丽城镇”建设起,乾元镇在文化脉络传承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在小弄堂里讲好文化大风景的故事。
“开学礼”焕发文化新活力
乾元镇是德清的古县城,始建于公元691年,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这里人文荟萃,出了徐、胡、谈、蔡四大文化家族。像徐家,一门五翰林;谈家,曾做过宋朝帝师;蔡家,在清代出过三状元。
岁月流转,千年古镇不免留下沧桑印记。部分凝刻着书香文化的古建筑,比如孔庙,几经战火破损严重。
作为旧时县学所在,孔庙承载着读书人出阁入仕的美好希望,也是诵读经典、传承“书香文化”的重要场所。
“修缮孔庙,对于传承‘书香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乾元镇宣传委员戴吉强说。
不过,古建筑可以修复,“书香文化”脉络怎样保护和传承?2016年9月的开学季,在孔庙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礼”,让大家眼前一亮。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孔庙大殿前,六七名清溪小学的学生,认真地跟着老师念校训。“开笔礼”上,朱砂启智、自正衣冠、鞠躬谢师、“送手册赠笔等流程,让学生感受到入学读书的神圣,埋下传承书香文化的种子。”
不坐课堂,不捧课本,学生们从小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学“八礼”、学《弟子规》,从国学经典、校训家训里汲取文化力量。这种课堂之外的文化传承形式,吸引湖州各县区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者前来旁听观摩。
“书香小镇”集聚文化名人效应
在激发书香文化活力的同时,乾元镇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
“德清县名来自‘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其中‘德’字,隐喻的就是‘孔愉放龟’的故事。讲的是,东晋余不亭侯孔愉早年隐居在乾元。有一次他从农夫手中救起一只乌龟,拿到东苕溪边放生。龟下水后,几次向左回望孔愉,久久不肯离开。后人就把‘孔愉放龟’,当做是德清百姓崇德向善文化的起源。”
去年刚从乾元镇成校退休的老校长倪有章,是镇上的“文化名人”,他如数家珍般讲起乾元“德文化”的由来。
如今,“德文化”早已上升为德清的文化品牌。追根溯源,乾元镇打算以此为契机,重建左顾亭文化公园。届时,这里将再度重现“孔愉放龟”的动人场景。
乾元镇蕴藏着悠久的弄堂文化,民间一直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之说。据了解,一项更大的手笔是,乾元镇计划将以书香文化、弄堂文化等特色文化为基础,打造“书香国学小镇”。
在余不弄,青瓦白墙,石廊木檐,明清古建筑雏形初现。未来,这里将建起国学图书馆、乾元文史馆和非遗馆。
“乾元杰出前辈们住的老宅,走的旧路,我们将尽可能恢复原有的功能。”倪有章说,像国学图书馆,旧时曾是徐家的修吉堂,是篆刻、印刷、出版书籍的地方。文史馆和非遗馆也是在徐家老宅的基础上,翻新修缮而来的。
“文化智囊团”挖掘市井老才艺
一身藏青色的长衫,一块静堂木,一盏清茶。近日,73岁的乾元老曲艺人闻永泉,在乾元镇金火村村落文化节上,大秀一把才艺。
“俞樾是乾元镇金火村人,也是德清的文化名人。他对子女教育严格,留下许多家学家训。今天就要和大家说说俞家的故事……”
闻永泉的评书《俞家家学故事》,唤起不少老人对儿时记忆的共鸣,听得大家饶有趣味。
在倪有章等一批文化爱好者的推动下,从今年7月份启动以来,4个月时间里,闻永泉已在乾元镇举行6场说书活动,场场爆满。
如今,像评书这样的市井文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乾元镇的大街小巷、书院茶馆,以及农村文化礼堂里,“将传统文化化于无形,丰富市民的休闲生活。”
这些热心本土文化发展的市民,还和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高校的学者、专家,组成20多人的“文化智囊团”,担任起乾元镇党委政府的“文化顾问”。
连日来,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极大地鼓舞着他们,倪有章趁着记者参观余不弄的间隙,再次给杭州的专家打电话,约时间见面。
“他们能用专业的眼光和知识,为乾元镇传统文化保护出谋划策。党委政府则兼收并蓄,共同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金明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