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走近‘河长’”栏目,以“河长”为重点,反映全市各地治水的做法、成效及经验。
在南浔区练市镇建新村的倪家角河里,最近经常能看到驾船打捞漂浮物的村民。一打听,原来是这几天经常刮风,两岸树木飘下了许多树叶需要清理。
在建新村村部,见到了正准备前往倪家角河“治水”的村党总支书记童新富。他是这条河的村级河长,自从市区两级治水大会召开以来,建新村1个月之内已经连续开了四次治水小会,每次的主题都是邀请村里的养猪农户,一起商讨猪棚的拆除问题。童新富说,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建新村有自己的特色,要治水,必须先从拆除河两岸的猪棚开始。
建新村是练市镇的养猪大村,从5年前开始,村里养猪成风。记者在村上最近做的一份河流农业面源污染规模调查表上看到,单单1.57公里长的倪家角河周边,违规的猪棚就有23处,存栏猪4500头。长期来,养猪产生的排泄物让这条河变了样,“河水变黑、发臭。”一路上,童新富告诉记者,他和养猪户做工作时经常说,养猪没错,但污染河道就是有错。按照计划,这23处猪棚在今年年底前将全部拆除。
之所以不能立即拆除,童新富这样解释,养猪户们在会上提出来,按照养殖规律,现在许多的存栏猪都在100斤左右,到了今年冬天“膘肥体壮”后才能出栏,“这次的拆猪棚,大家的想法基本统一,需要有个缓冲期。但这之前,处理排泄物必须得听村里的统一安排——建设排泄物处理池。 ”
童新富当天就是去养殖户曹曾荣家看看猪棚的排泄物处理池。穿过还算平整的田间小路,见到我们前来的曹曾荣已经站在了养猪场的门口,虽然天气不像前段时间那么炎热,但猪棚里散出的异味还是十分浓郁。曹曾荣养猪场的处理池有900多平方米,通过三格式沉淀,排泄物都已聚集在了第一格中,最终排向水渠的水还算是干净。
曹曾荣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养猪大户,有着600头猪的存栏,根据提高养猪产业集中度,逐步改变“低、小、散、滥”粗放养殖模式的要求,他的养猪场将得以保留。童新富告诉曹曾荣,现在的处理池对于他的养猪规模来讲还不够大,需要进行扩建。其实在这段日子里,曹曾荣心里早已经有了想法,他准备投入10多万元,新建一个排泄物处理池。(记者 徐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