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用3年时间确保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5%,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新发近视率显著降低,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1%……近日,市教育局印发《镇江市中小学生体质强健计划(2025-2027年)》,全面推进“2·15专项行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计划》明确,要全面推进“2·15专项行动”,即保证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课间活动时间15分钟。按照“试点探索、分步有序实施”的推进思路,到2025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市小学每天1节体育课,并在此基础上试点实施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到2026年秋季学期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全覆盖。
《计划》指出,要精准提升学生体质。体育课要锚定“增强体质、培养技能”目标,让学生“眼中有光、手上有力、腿上有劲、身上有汗”。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做好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坚持“增强体质、激发兴趣、发展技能”,保证一定运动强度。学校每年要组织全员参加的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动。充分利用课间15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督促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户外,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活动的项目。要合理规划大课间活动行进路线,严密组织进退场,确保有效练习时间不少于70%。各班要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
《计划》要求,聚焦提升学生运动技能。要紧盯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运动技能,坚持增强体质与培养技能并重,促进增强体质与培养技能相融,将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到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上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积极参与运动,改变学生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局面,变“要我练”为“我要练”。要以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运动技能为定位,对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课后延时服务、家校协同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延时服务,在全面普及长跑项目的基础上,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跳绳、武术(太极拳、八段锦等)、趣味田径中至少选择1项作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形成“1+N”的学校体育项目配置。
《计划》要求,全面提升体育赛事质态。要完善“市-区-校-班”四级联赛体系,创新赛事组织,持续推进“赛事在校园”“赛事进校园”,打造“有组织、有裁判、有观众、有啦啦队”的校园体育赛事文化。普通中小学每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班级体育比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及“市队校办”训练点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3次班级联赛(其中至少1次是相应的特色体育项目或训练项目)。围绕运动技能提升,组织班级内运动技能分项赛。将体育活动纳入快乐成长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在体育课教学、班团队活动中安排体育知识学习和竞赛文化普及,引导学生了解比赛规则,领悟体育精神,正确对待胜负,积极参赛,爱看比赛,会看比赛。
《计划》强调,要建强体育工作队伍,推进校内协同、家校协同、体教融合、社会协同,加强体育运动安全,优化教育评价监督,深入挖掘学校体育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唐守伦 记者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