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扬皖所长,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我们将充分发挥安徽省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争光添彩。”在2024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
主动靠上去,安徽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陈军介绍,5年多来,安徽始终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赋能下,安徽在全国发展战略全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2023年,全省经济总量4.71万亿元,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
5年多来,长三角地区还实现52项居民服务应用事项“一卡通办”,15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长三角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全面开通,安徽与沪苏浙共建6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全面融入长三角,也深度拓展了安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资金、技术、人才净流入,安徽迎来了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陈军说。
2023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789个,实际到位资金8743.4亿元、同比增长7.2%。安徽新登记经营主体141万户、增长19%,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4家,总数175家、升至全国第7位,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国第6位。全省共吸纳沪苏浙地区技术合同7090项,合同成交额1061.49亿元,分别占全省吸纳技术合同的20.2%和22.4%。
精准接上去,在一体化道路上阔步前行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把握‘四个统筹’,即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安徽也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陈军说。
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全国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先后落户合肥,全省建成在建大科学装置9个,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7。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聚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推进张江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协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与沪苏浙联合实施国家级和省级攻关项目77项。
同时,安徽还扬“制造特色鲜明”之长,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扬“内陆腹地广阔”之长,提升改革开放新高地能级;扬“生态资源良好”之长,让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底色更美;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之长,让幸福魅力长三角走深走实。
坚持上海龙头带动,学沪苏浙之长,扬安徽优势,在一体化发展道路上,安徽信心满满。
全力融进去,高质量发展闯新路
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如今的安徽,正在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我们将积极构建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好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陈军说。
陈军介绍,安徽将加强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和跨区域协同,携手沪苏浙共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两心同创”,共建长三角国家实验室体系协同机制,推进科创资源共享,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大力发展汽车首位产业,促进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制造业协同发展,共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和数字产业集群。
安徽还将深化常态化对照学习沪苏浙机制,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等高对接,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产业转移承接等方面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分享机制,纵深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持续开展上海与六安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做大做强一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此外,安徽还将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标准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能源、粮食、金融等领域安全,健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合力打造“平安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