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东,海洋文化滋养出包容开放的文明根脉,交织出如东的文化长卷。乡村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摇篮,扶海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源自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为这幅长卷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魅力。
乡野里的美酒风情
如东,这片美丽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丰饶的物产,还传承着独特的酒文化。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擅长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酿造美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枣儿红酒。这种独特佳酿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宠儿,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枣儿红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24年的清雍正二年,在20世纪初,枣儿红酒开始出口至日本和东南亚,并在1906年的意大利博览会上荣获奖状奖章。但在1970年改革开放后,受国外啤酒文化的冲击,枣儿红酒停产了。但非遗传承人徐传德觉得使命在肩,退休后重拾旧爱,一点一滴回忆年少时从伯父那里学来的酿酒技艺,经过两年多的摸索,终于在2002年酿造出原汁原味的枣儿红酒。2006年,徐传德成立南通瑞勿斯酒业有限公司,正式开始招兵买马生产枣儿红酒。2018年,徐传德之女徐新红继承父业,学习酿酒,得到父亲徐传德的悉心教导,在生产工艺与口感上不断优化,并扩大酿造规模。据徐新红介绍,由于枣儿红酒酿造后需要三年的贮藏期,所以目前还处于酿造屯酒阶段,没有正式投入市场进行大批量销售,只在线上进行零散销售,年销售额近20万元。2021年,马塘枣儿红酒成功申报如东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里的手艺传承
在广袤的如东大地上,代代相传的乡村手艺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对生活智慧的继承。在如东县双甸镇丛家坝村的一隅,有一处静谧而充满生机的工坊——“肖记藤作”。这里不仅是传统藤编技艺的传承之地,更是肖新建心中那份对非遗文化坚守与热爱的见证。60多位匠人正在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一件件精美的藤编制品,每一根藤条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创办人肖新建穿梭其间,细致入微地检查每一件成品的质量。2003年,15岁的肖新建便与藤编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十年如一日的学习与磨练,他的技艺日益精湛。2014年,怀着对家乡深厚的情感以及对藤编艺术无尽的热爱,他毅然回到家乡,立志将这份濒临失传的手艺发扬光大。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及尝试,肖新建决定制定以大众需求为主、保留部分高端定制服务为辅的市场策略,最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凭借精良的做工、优良的品质以及公道的价格,“肖记藤作”逐渐赢得了全国范围内众多客户的青睐。至今为止,已有超过400家企业与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23年度,其应税销售额更是突破了600万元大关。同年,藤编工艺还被确认为省级非遗项目。对于肖新建而言,自己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门乡村手艺,更肩负着守护这份文化遗产的责任。他渴望能够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藤编艺术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村居间的风雅延续
在如东县丰利镇陈葛庄村的静荷绘画艺术工作室里,首席书画师兼设计师蔡建华正在绢本上静静地描摹着佛像。据她介绍,绢本造像技艺需采用上等真丝绢帛,历经勾线、上色、图纹、罩染、填金等数十道工序才能最终得到一幅庄严的绢本佛像。
绢本造像,唐代始现,南宋盛行。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永不褪色而闻名,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料研究与艺术传承价值。绢本画的题材多源于佛教经典、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古代传统绢本画大部分流落海外,绢本造像技艺也逐渐失传。2000年,蔡建华入职苏州大中美术公司后,正式接触用矿物质颜料和明胶研磨绘制而成的绢本造像画。同时,由于她经常接触到带绢本古画来公司修复的大量日本客户,在此期间收集了大量古代与近代的佛像资料,尤其是唐宋时期的真品。通过长时间的临摹和观赏,蔡建华不断进行自我精进,也越发想复兴这门技艺。2011年,蔡建华回到家乡丰利镇陈葛庄村,以恢复唐宋时期绘画的古法工艺为已任,问技于古书先贤,致力于宋韵文化的传承与创作,为推进绢本造像艺术而努力。2017年,中央电视台旅游频道《艺眼看世界》栏目组对蔡建华进行了采访,宣传推广古制绢本造像绘画工艺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21年,绢本造像成功申请为如东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蔡建华组织成立静荷绘画艺术工作室,主要在闲时承接来自浙江、福建的大型寺院订单,按件计费,年收入近10万元。在这里,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蔡建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让古老的绢本造像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忆,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值得每一个人去弘扬和保护。如东手艺人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合理开发其商业价值,使得文华的传承有了内生动力,能够走向更远的未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