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钱 青)“果然又快又好!”10月21日,天台赭溪老街“得月楼”内,来自上海的游客吴芝霖对着自己镜中的妆容满意地说,“我们是慕名而来,听说这里的汉服特好看,化妆师也很专业。”
“她的发量虽不多,但可以盘得饱满。这样就很有唐朝风韵,和赭溪老街也很搭。”“得月楼”主理人、天台县汉服协会会长许英娴熟地化着妆。
“得月楼”原为金举人宅。今年5月,在许英的打理下,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变为“非遗美学生活馆”,成为天台文化输出的一个载体和窗口。
内容的原创,让文化历久弥新。记者看到,“得月楼”的汉服馆内,传统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不仅可作道具服装,也可作日常穿搭,老、中、青、儿童款俱全。
9月,“得月楼”原创的“和合二仙”马面裙摘得“浙派好礼”非遗文创产品类银奖,这让许英更坚定了走原创之路的信心。“‘和合二仙’马面裙光设计就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将和合文化融入其中,配上花青色、朱柿色、月臒色等三款传统色,既喜庆又庄重,年轻人订婚时会选用。”许英说。除了胸针、发簪、耳环等自己的原创作品,“得月楼”还为天台的诸多非遗传承人提供原创作品展示、出售平台。
形式的创新,让文化传播得更远。在许英看来,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承,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在“得月楼”,不仅有各种文创,还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如非遗手工研学、宋代点茶、传统节日习俗体验等,庭院美学布景也随四季、主题变更而变换,每周邀约不停。“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盲盒、公仔类文创,我们正在想办法制作‘和合二仙’‘济公’等公仔。”许英颇有心得地说,文化产业得紧跟时代潮流,破译流量密码,才能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