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践行新时代金华精神 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区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金华专场新闻发布会摘录
人民网记者:金华是浙江省重点培育的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区之一,请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金华如何更好推进现代化都市区建设?
陈龙:金华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一员,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更加积极和开放姿态,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区。
金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重点是强化“六个接”:一是产业承接。我们设立了驻沪招商总部,并先后与金桥、张江、金山、虹桥商务区等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和溢出,着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旅游合作,把金华建设成长三角旅游休闲、健康养生后花园。二是创新相接。主动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将在沪金华籍人才“富矿”挖掘好、利用好,谋划布局创新“飞地”,共建首批“浙江院士之家”、国际院士创新中心和上海复旦大学“一院三基地”。今年以来,共有63名院士来金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交通联接。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拉近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四是服务链接。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合作,支持上海等地资本进入金华教育、医疗卫生领域,深化“一网通办”,推动市民卡互通使用,争取纳入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五是开放对接。举全市之力建设义乌国贸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与上海进博会的合作联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全球进口商品博览会,争取设立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六是改革衔接。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建设数字政府示范市,着力打响“无证明城市”“标准地”和“企业开办零见面”等改革品牌,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加快推进现代化都市区建设,我们着重抓好“三个化”:一是全域同城化。加快金义都市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编制,推进多规合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都市区共建机制,推进规划布局、产业创新、综合交通、民生服务四个一体化。二是金义一体化。把金义黄金主轴作为都市能级提升的主抓手,加快推进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三是工作项目化。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跨区域重点工程,特别是紧盯50个都市区共建项目,建立健全共建机制。我们还根据金华实际,在地方党政机构改革中,设立了金华市金义都市区共建办公室,强化了共建的实绩考核和项目推进督查机制,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来支撑和推进都市区建设。
香港商报记者:金华地处浙中内陆,但开放发展的特点非常鲜明,请问金华是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以此带动全市发展的?
尹学群:非常感谢你点赞金华的开放。金华是内陆城市,内陆城市怎么发展?开放发展是必然之举,也是关键一招。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精神,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推动了金华高水平开放。概括起来主要做了“1234”四个方面工作:
“1”就是弘扬“一个经验”带动全市域的开放。这个经验就是“义乌发展经验”,这是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提炼和总结的。应该说义乌从“鸡毛换糖”发展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就是开放的最好印证。我们切实发挥义乌的开放引领作用,推进全市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使金华在开放中成长壮大。
“2”就是抓好“两件大事”培育开放新动能。第一件大事就是开放平台的建设。金华有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eWTP全球创新中心,还正在争取设立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努力以高能级的开放平台推动高水平开放。第二件大事就是市场的培育。我们精心培育市场,每年举办22个国家级展会,去年吸引了2000万人次专业采购商,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出口商品博览会。
“3”就是建好“三大通道”拓展开放新空间。第一个通道是“义新欧”陆上大通道。“义新欧”班列已经开通了10条线路、辐射35个国家,是习总书记6次点赞、全国运行线路最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中欧班列。第二个通道是“义甬舟”海上大通道。金华的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班列,连接了我们的陆港和宁波、舟山的海港。第三个通道是跨境电商网上大通道。依托这三条通道,金华成为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一带一路”新起点,成为全国的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的网货销售中心。
“4”是发挥“四个优势”促进经济人文交流合作。第一是发挥中非交流合作的独特优势,举办了中非文化合作周、中非经贸论坛、中非智库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加快建设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第二是发挥文化优势,开展婺剧交流,这一地方剧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受欢迎,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是发挥影视的优势,去年有39部影视作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第四是发挥环境的优势,“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已经举办了八届,累计有45个国家的海外学子参加,成为民间外交的金名片。
这些都是金华开放发展的活力所在,我们将始终牢记“内陆城市、开放发展”。
浙江日报记者:前不久,金华市委召开了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方面的决定,请问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下步主要还有哪些措施?
陈龙:我们谋划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扬金华之所长。这件事不仅事关金华长远发展,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从规划层面看,国家和省对金华交通枢纽的定位非常明确。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金华是6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将金华(义乌)列为国家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在浙江省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中,金华—义乌也被明确为全省四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应该说,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是金华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其次,从区域发展看,这是金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才能行稳致远。金华是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区域中心城市、“沪杭金发展带”上的重要城市,也是长三角经济圈辐射中西部地区的节点城市,地理位置相对重要、区位优势相对明显。我们只有把这一区位优势发挥好,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才能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融入长三角。
第三,从金华自身看,这是推进金义都市区建设的关键一招。无论是从都市区建设需要看,还是从金华城市形态看,综合交通都是“重头戏”。加快全国性综合交通建设,能为打造组团式的城市形态、建设浙江省第四大都市区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必须把交通作为金义都市区共建图强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狠抓交通、共建交通。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六大任务:一是建设纵横贯通的国家铁路大通道。加快杭温、金建、金甬、金台等铁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铁,打造金华—义乌主轴铁路枢纽,形成融入全国的铁路交通骨架网,成为浙江省第二大铁路枢纽。二是建设内畅外联的公路交通网。加强与国家、省干线公路网的衔接,加密对外高速公路的通道,打造全国级的公路枢纽。三是建设面向国际的浙中区域空港。实施义乌机场的扩容改造,大力扩展对外航线网络,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同时积极谋划金华义乌国际机场。四是建设通江达海的水路交通网。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计划,加快内河航运开发和内河港口建设,重现“水通南国三千里”的繁华。五是建设联通全球的现代物流枢纽。大力推动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港,构建以公铁为主、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六是建设现代智慧的交通体系。顺应5G发展趋势,打造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网,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化水平。
我们希望通过加快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金华发展的交通新引擎,努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中新社记者:去年金华启动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就取得了总分第一的成绩,能否介绍一下金华是怎么做到的?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陈龙:感谢你关心金华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首先我要说明的是,金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其实早就开展了。比如,之前金华就已经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这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省委交给金华的光荣任务,也是金华必须打赢的荣誉之战。我们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非常看重,因为这项荣誉含金量非常高。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创建的过程,希望通过创建促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城市建设管理和市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让金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青春活力,进一步弘扬新时代金华精神。
文明创建荣誉战打响后,我们就下定了“首战即决战”的决心,踏踏实实地抓。一是领导带头“上”,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由市委书记、市长领衔,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各机关单位一把手都是第一责任人;二是发动群众“干”,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优势,党员干部带头,广泛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和广大的文明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打响了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三是聚焦重点“治”,坚持创建为民,既治标又治本,不搞形式主义,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创建“双十行动”,逐一对症下药抓整改,让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变化;四是健全机制“改”,建立健全组织、制度、要素、信息化、舆论等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市治理、文明提升八项体制机制改革。
我更想说的是,金华将“翻篇归零再出发”,重点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全民参与,社会各界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对标对表,创建任务一项不能丢;三是以民为本,群众诉求一条不能漏;四是严格督考,创建标准一点不能低;五是强化宣传,创建热情一丝不能降。恳请各位媒体朋友们多到金华来进行监督、检查,帮助我们多查找问题,助力我们创建成功。
浙江经视记者:金华实施的“无证明城市”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想了解一下目前的进展情况。除此之外,金华在其他改革领域还有哪些突破?
尹学群:金华是浙江乃至全国重要改革的试验田,近年来实施了1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改革试点。您刚才提到的“无证明城市”改革是我们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一项先行先试改革。今年2月,金华宣布全市域建设“无证明城市”,目前市、县、乡、村四级没有再开证明。截至8月16日,累计让办事群众和企业少开证明61.4万件。根据第三方机构评估,群众对改革的满意率达到了99.99%,像金子一样的纯度。
怎么实现“无证明城市”呢?我们提出“两免、两验,群众办事无证明”。“两免”就是没有法律依据规定的证明直接取消,通过企业和个人申报承诺免提交证明。“两验”就是通过数据查验和部门核验取代证明。现在很多数据已经实现归集和共享,让数据在网上跑自动产生证明;对有些需要保密或者暂时“跑不起来”的事项,则通过部门核验来实现。通过这四种方式,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从“随意开具证明”到“非法定全取消”,从“索要证明”到“主动证明”,从“各跑一次开证明”到“全程办事无证明”的三大转变。
我们还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以“无证明城市”为突破口,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第一是群众办事“一站式”。通过梳理群众需求,我们发现很多事项都是高频事项。我们开展了53项“一件事”改革,把高频事项打包成“一件事”来办,目前已有20项实现了“零次跑”。在座的大部分是青年人,我举出生“一件事”的例子。新生儿出生以后需要办理出生证明、落户登记、市民卡等9个事项,以前要跑9个部门,改革以后在医院就能一次性办好所有事项。
第二是企业开办“零见面”。金华已经实现将商事登记网上办,拓展到公章刻制、社保登记等全流程网上办。就是说,你开办企业不用跑部门,在家里直接打开电脑就行。通过所有流程网上办,我们把企业开办时限从5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
第三是行政执法“数字化”。我们推进“互联网+监管”改革,率先全市域推广应用“浙政钉·掌上执法”,开展了标准监管、信用监管、联合监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目前“掌上执法”比例达98.76%。
第四是投资项目“标准地”。新批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供地,项目落地从缴清土地出让金到施工许可的平均用时由140天压减到20天左右。今年,我们又进行了拓展升级,全市域推行农业“标准地”、“标准地”招商数字地图。
第五是社会信用“场景化”。围绕怎么样把社会信用应用起来,提出了十大信义应用产品,如“信义贷”“信义居”“信义贸”“信义金”等,让人人身上有信用,让信用发挥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社会交易成本。
我们还有一些其它改革在推进,希望各位记者能够关注。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金华是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请问在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当中,金华有哪些特色和优势,又将采取哪些新措施?
尹学群:金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调研金华时的指示要求中,即较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市场大市的优势、区域特色经济的优势、名优特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和金华籍人才较多的优势。这五大优势的发挥成为金华发展最大的特色。从目前金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这些方面的特色非常明显:金华有极具规模的市场主体,总量已经突破100万户,不到6个人中就有一位个体户或企业主;金华有极具影响的市场集群,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的市场就有5个,每年有1万多外商常驻金华,入境外商超过55万人次;金华有极具效率的物流网络,开通了国内货运专线3000多条,快递业务量位居全国第2,相信在座的记者朋友们都收到过发自金华的快递;金华有极具活力的数字经济,网络零售额居全国第6,淘宝村数量居全国第1,跨境网络零售出口额居全省第1;金华有极具特色的经济门类,形成了16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拥有2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金华产业和企业发展特点,强化精准施策,持续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第一是做精细分行业。我们正在重点培育八大细分行业,即智能门锁、电动园林工具、光电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配件、磁性材料及石墨烯、生物医药、智能家居、保温杯壶,在这些行业中,要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第二是做优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金华发展的一大特点,我们重点推进网络经济的数字化拓展,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智能制造的数字化提升,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全国有影响的“三中心两基地”,即全国电子商务产业中心、数字娱乐产业中心、大数据运营服务产业中心和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宽带中国示范基地。
第三是做强现代物流。重点要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华东货运枢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争取通过3年努力,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服务最好、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全国干线物流承载中心、全国快递承运中心、国际物流承接中心。
第四是做实产业平台。围绕“万亩空间、千亿产值”目标,建好一批新的产业平台,规划建设科技城、大学城、智造城、货运新城等产城融合的大平台。
这里向大家做个广告,我们准备在11月15日和16日举办第二届金华发展大会,欢迎天下金华人回家,诚邀各位媒体朋友们能够到金华走走看看,宣传金华的产业,宣传金华的人才。
浙江在线记者:金华人有着创业创新的强大基因。我们也发现,近年来金华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请问金华是靠什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金华又是如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尹学群:金华确实是一座吸引年轻人的城市。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吸引大学生来金就业创业8.5万人,平均每2分钟就有1家新的市场主体诞生。金华为什么能够得到年轻人的青睐?我想主要是靠三个方面:
第一,靠产业的吸引。金华有适合年轻人创业的产业,金华的电商极为发达,互联网泛娱乐产业发达,以横店为龙头的影视产业发达,这些都是集聚年轻人的产业。
第二,靠环境的吸引。金华有宜业宜居的生态环境,有相对低廉的商务成本,有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有比较完善的城市功能,非常适宜年轻人创业就业。
第三,靠政策的吸引。各地都出台了很多吸引年轻人的政策,金华也不例外。我们是根据产业特点制定政策的,除了一些同类城市基本相同的政策以外,还有很多体现金华自身优势的政策。比如,我们建立了许多“青创工场”,在国外建了10多个“海外仓”,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小微金融支持,有创业补贴、住房补贴、创业贷款、风险担保、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总之,我们尽一切可能为年轻人提供便利创业创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浙江卫视记者:现在社会上高度关注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的建设,请问金华在加强干部管理,提振精气神方面有哪些做法?
陈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决纠“四风”正作风,党风政风持续好转,深受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些年来,金华有一个好传统,春节上班后第一个大会就是作风建设大会,目的就是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让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起来、动起来、跑起来,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具体来说,我们注重从两个方面来协同推进。
正向方面,树好典型明导向。去年我们总结提炼了“信义和美、拼搏实干、共建图强”的新时代金华精神,突出强调干部要“忠诚担当、拼搏实干、高效廉洁”。我们开展了“最美金华人”和“担当作为好干部”选树活动,推出“聚焦一线看担当”系列报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比学赶超、担当作为,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同时,突出“实干、实绩”的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今年以来,全市“晒拼创”优秀单位中,有10多名干部受到了提拔重用。我们还为担当者担当,建立了信访澄清机制,今年已经为28名受诬告的干部澄清正名,及时消除负面影响。
反向方面,严肃问责不手软。我们坚持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将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及时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针对违规借贷、违规持股、低价购房和“一家两制”的专项行动;开展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规矩、不适应“四不”问题整治,指名道姓公开通报并问责处理一批人和事;对进展缓慢的工程项目设立“蜗牛奖”,目前已通报2批7个,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震动。大力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近三年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100名,其中市管干部10名。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服务”活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展现金华铁军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