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小邹鲁”之称。金华两会期间,文化软实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关键词。近年来,金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哪些进展?目前,金华文旅事业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4月27日,我们邀请部分代表、委员和嘉宾做客金华日报“两会圆桌”栏目,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大市建设”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共话文化发展大计。
加快打造 高质量文化供给地 高品质旅游目的地
【嘉宾名片】 方宪文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两会列席人员
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方宪文认为,金华应继续打造高质量文化供给地和高品质旅游目的地。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不少金华文旅亮点,令人鼓舞。今年,金华文化旅游工作有几个方面的着力点:
着力加强文旅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从国家层面看,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体育、健康、养老一起构成“五大幸福产业”,且名列前两位。从我市情况看,在重点培育的五大千亿产业中,旅游业和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均位列其中。近年来,文旅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幅,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4亿人次,同比增长15.7%,实现旅游收入1579.8亿元,同比增长16.9%。双龙风景旅游区列入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古子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今年要继续在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上下功夫,如项目建设提速、旅游景区提档、市场主体提升、全域旅游提质、文旅平台提效等,力争到2022年实现“四个百,二个2”目标,即100%的县(市、区)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100个镇创建成为A级景区镇、100个村年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打造100个文旅IP;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接待游客达到2亿人次。
着力提升文化供给和旅游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9年,我市出台了《“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明确在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谋划出台《关于实施金华文化繁荣提升工程的意见》;文化建设军地共建共享试点经验全国推广;新增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省第一……今年,我市计划以文旅设施提升、文化精品创作、优化服务平台、加强文保考古、活化非遗保护等领域为着力点,再创佳绩。
着力提升品牌传播力,让金华文旅形象深入人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我市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扬光大婺文化,大力推进名人名家、婺学经典、婺派建筑、地方曲艺、地方民俗、传统美食、传统工艺等文化振兴行动”。目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在举办的“金华文旅好评榜”系列评选活动,以“八个好”为主要评选内容,与“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一目标要求高度契合。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还通过开展文旅形象口号征集活动,进一步加大城市宣传营销力度,打响金华文旅新品牌。此外,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深化中非文化交流、强化展会推介力度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今年为提升金华文旅品牌传播力将打出的“组合拳”。
“去年,金华文旅成果丰硕,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我们提出‘文旅提品质、融合见成效’的新使命,努力提供更优秀文化产品和更优质旅游产品,为加快打造高质量文化供给地、高品质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方宪文说。
把金华打造成 研学旅行目的地
【委员名片】 邵发明 市政协委员,高级教师,民进婺城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邵发明一直很关注金华的文化兴盛。“金华史称‘小邹鲁’,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荟萃。对于这些人文资源,开发得还不充分。这也意味着,一挖往往就是富矿。建议通过旅游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挖掘、发扬金华的文化资源。”邵发明说。
“据了解,绍兴2018年仅鲁迅故里接待游学学生就达30万人次,数据十分可观。其实金华也有很多地方被写进课本,也可以利用课文资源组织研学旅行。”邵发明说,金华有双龙洞、黄大仙祖宫、永康方岩、兰溪地下长河等风景名胜,有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五峰书院等胜迹,有诸葛八卦村、俞源太极村等古村落以及东阳卢宅等人文景观,有金华婺剧、东阳木雕、浦江板凳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骆宾王、黄宾虹、艾青、施光南等文化名人……这些都是金华发展研学旅行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金华也有一些做得好的研学活动,比如,金华开发区的“网红”村——汤溪镇越溪白鹤村,两个月接待学生2.6万人次;义乌森山小镇111种名贵中草药吸引了12所高等院校关注;近百个国家的海外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但在邵发明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未来3~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发展文化旅游业不能忽视研学旅行这个‘大蛋糕’。”
为此,两会期间,邵发明围绕“把金华打造成研学旅行目的地”提出提案。他建议部门联动起来,出台相关政策,催生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美誉度、专业度、安全性的研学旅行经营机构,向上争取,让更多的人文资源成为国家级、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
“研学不是普通旅游,是教育旅游、文化旅游。”邵发明认为,应以研学游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策划推出具有金华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比如,可以围绕《大堰河——我的保姆》《咏鹅》《神笔马良》《记金华的两个岩洞》《送东阳马生序》等入选课本的诗文,整合成“金华人文研学品牌”;将永康五金城、浦江水晶城、东阳木雕城组合,推出“工匠研学品牌”;发挥婺城1500多种茶花、1700多种杜鹃花、600多种桂花的优势,推出“花卉研学品牌”;把上山文化遗址组合起来,推出“考古研学品牌”等。
坚定文化自信 汇聚文化力量
【委员名片】 吴文胜 市政协委员,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吴文胜的专业是书法篆刻艺术,1995年以来一直从事书法教育及其文化传播。多年来,他用一技之长助力家乡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2013年成为市政协委员后,吴文胜始终关注金华的文化建设。
吴文胜说,这几年他见证了从党委政府到社会各界对文化大市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文旅局、团市委、市文联等单位牵头做了很多实事,明显感受到金华的文化大市建设不断加速。比如,市委书记陈龙在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讲到的“一村一委员”、提案“马上办”等金华特色工作品牌,市政协主席陶诚华在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及“请你来协商”等政协品牌、“诗路金华”重点课题调研以及一批文史资料编撰出版等,都是文化大市建设中的政协智慧、政协担当和政协作为。
今年两会,市长尹学群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将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发扬光大婺文化”,这指明了我市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文化是久久为功的事,关乎民生福祉。我想,若一座城市自上而下地重视文化,何愁不强大?接下来,我们应该多思考的是如何群策群力,利用天时地利做好建设文章。”吴文胜说。
吴文胜认为,建设高质量的都市区,文化不可或缺,且要做大做强。其中,地域名人文化亟待复苏、激活、弘扬。近年来,金华已建五百滩名人公园,艾青、施光南等名人文化活动也在蓬勃兴起,但还有深厚的书画名人资源有待发掘利用。比如,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名人效应如何应用?虽早已建成黄宾虹艺术公园,但仍需要赋予更多实质性内容,助推其发展。“文化是美好生活的标配,建设文化大市是每个金华人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汇聚文化力量,让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在传承中创新
【代表名片】 陈新华 市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项目“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新华与婺州窑打交道已有40多年。在他看来,我市众多的非遗项目是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象征,是八婺大地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人文特色所在,是加快建设文化大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保护和发展金华非遗项目?陈新华认为,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文化和经济”这两对关系。
“非遗是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遗产,面对时代变化,我们应该在保护中传承、创新和利用,这样才能实现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陈新华说,新时代是创新的年代,立足非遗开发新产品,不仅要靠传承人的努力,还需要政府搭建平台,以赛事、展会等形式注入更多的社会力量,扩大非遗影响面,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以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婺州窑为例,釉料配方和制作工艺是传统的、经典的。作为婺州窑器皿,其造型、用途和技法完全可以创新,按照消费市场细分需求进行创新融合,才能把婺州窑的文化事业做得更好。
同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经济效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文化和经济要有机结合,让文化产业走上通途。尽管这条路并不好走,但近年来,陈新华一直在摸索实践。
在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婺州窑工作室和婺州窑遗址公园相继建成。该村以婺州窑为载体,打造“一村一品”文化精品项目,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游玩。
“眼下,长50米的龙窑正在建设中。未来,我们将着力打造婺窑小镇,使其成为集展示、生产、体验和保护为一体的婺州窑传承教学基地。”要实现心中“婺窑新生,后继有人”的理想,陈新华认为,应着力推进以婺州窑为载体的文旅融合项目。
“无论是振兴婺州窑还是发展其他的非遗项目,都需要制定规划。”陈新华希望本地的文化元素能抱团发展,“婺州菜、金华酒、茶叶等都可以尝试与婺州窑器皿相结合,这样的文化产业融合尚需引导和探讨。”
建设文化大市 磨刀不误砍柴工
【代表名片】 李英昌 市人大代表,婺城区作协主席
李英昌认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挑战,更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扎实基础。“要想快,就要先耐下性子学会‘慢’,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他看来,进一步加快文化大市建设要用好四个“尽量”。
一是能留的尽量留下来。农村珍贵的老房子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建设文化大市必需的历史印记,要尽量把有价值的老房子保留下来。从目前“一户一宅”实际情况看,保留老宅有一定难度,建议等到有智慧处理时再妥善解决。
二是能挖的尽量挖出来。要集中资源加大投入,把散落在各处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展现金华的文化风采。比如,讲了多年的婺文化,其挖掘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关键问题在于,文化的挖掘整理无法立竿见影产生经济效益,夯实文化挖掘的基础不可功利待之,要沉得下心。
三是能用的尽量用起来。这个“用”指的是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推出不少精美的文创产品,带动经济效益,宣传中华文化,提高文化自信。金华博物馆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做成文创产品,用起来并不是说只是去赚钱,而是让文化以多种形式“活”起来,去影响人们的生活。反之,将文化场馆以保护之名闲置、封闭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四是能推的尽量推出来。要挖掘、培养本地优秀的文化人才和文化精品。文化精品来源于生活,相关从业者要到基层去接触普通民众,在“采风”中诞生精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
过去一年,婺城区文艺界通过组织“花满婺城”征文比赛和白沙文化采风,使得一批文化人才和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在“十乡百村”乡创婺城行动中,李英昌作为乡创导师,深入挖掘婺城区西南山区红色遗产,指导社会力量进行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他创作的以婺文化为背景的诗歌作品集《白露渡》正在联系出版。李英昌表示,他将为保护婺文化遗存、继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提升文学创作而继续努力。
努力打造 “诗路浙江”建设 的金华样本
【委员名片】 吴远龙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金华要建设文化大市,需要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当代展现形式与创新发展模式。”吴远龙说。
在吴远龙看来,当下金华就有一个很好的机遇:“诗路浙江”建设。去年年底,浙江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而2020年是“诗路文化带”全面建设的开局之年。
他认为,金华有必要抓住这一时机,以更高的站位、更准的定位、更深的谋划、更大的力度、更广的宣传,对“诗路浙江”建设作出更有力的响应,大力推动“诗路金华”建设,努力打造“诗路浙江”建设的金华样本。
“在‘诗路浙江’建设中,金华应当占据重要地位。金华要有这份文化自信,‘江南邹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吴远龙说。
这份文化自信,来自方方面面:金华是“浙江之心”,也是浙江的“诗心”,浙中生态廊道流域仅唐诗就留下3000多首;金华是宋元时期的“浙学”核心区,入祠曲阜孔庙为后人祭奉的浙江人当中,绝大多数来自金华;金华不仅是浙学高地、诗歌重镇,而且是书画之乡;金华还是“诗路浙江”的枢纽,也是“诗路浙江”的重要节点。
吴远龙认为,虽然金华拥有不少得天独厚的诗路文化特色,但客观地说,金华在诗路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不少短板。
比如,要重视金华地方文化文脉的系统梳理,摸清家底。虽然金华有诸多机构在研究婺文化,也推出很多研究成果,但与金华厚重的历史文化相比,研究工作仍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各文化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导致出现重复研究、资源浪费、缺乏精品等现象。
诗路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也是如此,很有必要加强研究力量的整合,健全机制,建立“诗路金华”研究中心之类的专门研究机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以实施一批工程为抓手,强化“项目为王”理念,筛选、谋定一批重点实施项目和前期项目,分批、分步骤予以落实,从而整体推进“诗路金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