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奔共富,生活更幸福”“城乡和美、百姓欢乐”……婺城是金华的主城区、核心区,站在三江六岸放眼远眺,水在城中,城在绿中,城水相依,人水相亲,城乡相融,百里江城风景画卷徐徐铺展。
落实浙江省、金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相关精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奋楫争先走在前列,是婺城作为主城区的政治担当,是“扛旗争先、奋楫赶超”的历史使命。一年多来,婺城锚定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的目标,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以“开局抢跑”的心态、“连续奔跑”的状态、“奋力领跑”的姿态,汇聚起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全面提升城市和乡村发展能级,形成共创共富发展联盟、全国绿色小水电示范区等一批标志性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婺城辨识度的城乡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共同富裕新路径。
党建统领共富花开正艳
芙蓉峰下万家灯火,芙蓉湖畔人间仙境。婺城区罗店镇大岭村地处金华北山山脉的半山腰处,屋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绵延于翠岭之中,因其形似布达拉宫,被誉为“江南布达拉宫”,独特的美景引得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每逢节假日及周末,来村里休闲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岭村党支部书记翁健余说,旺盛的旅游人气,带动了民宿、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乡村经济,村民的腰包鼓了,发展的底气足了。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七八年前的9000元,跃升到如今的1.6万余元。
大岭村是罗店镇花海梯田党建联盟的核心区域,以大岭村为核心,带动该镇放生塘村茶花、唐村佛手、山下曹村盆景和枇杷、新朝村花海梯田,形成一村一产业共创共富发展格局。党建联盟探索的“党建+社团+旅游”模式,每年可为沿线村民增收800万元,全力打造都市乡村共同富裕新样板。
婺城区围绕共同富裕这一主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目前,婺城全区已在村(社)领域构建熊猫猪猪·共创共富发展联盟、“燕语水韵”共富乡村联合体、西市街“共同富裕辐射圈”等70个“共富红盟”,实现村(社)全覆盖,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基层治理有效,破解民生服务难题。2021年,婺城实现行政村经营性总收入同比增长45.89%,总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2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数量较上一年翻一番。
安地镇岩头村坐落在婺城区南山下梅溪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该村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该村引进多个非遗传承项目和艺术项目,汇聚了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创客人才。经过三年运营孵化,诗画岩头不仅拥有了“自然流量”,同时也让艺术项目在岩头村“开花结果”,探索出“文化礼堂+文化产业”发展的“岩头共富模式”。如今,村中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一期入驻的非遗文创企业就有婺州染坊、希桐琴箫馆等13家。漫步村中,游客们可以观赏到锦鲤在湖中游来游去,匠人在工坊印染剪裁,还可以体验活字印刷、古法造纸、丝网印刷、布贴画、剪纸、棕编等传统手工项目。
文旅产业引来的客流让村民们搭上“致富快车”。仅2021年,岩头村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村民创富近300万元。不少年轻人选择回到故里,以众筹等新模式开发“家+”个性化民宿,盘活村集体经济,造福乡邻。
婺城还积极发挥文化引领共富作用,充分解码、保护和传承婺文化,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供给,推进“文化乡创 艺术乡建”,培育各类艺术乡建的点位、基地、组织共113个,协助山区乡镇打造文化IP,形成沙畈“竹笋节”、罗店“枇杷节”、竹马“茶花节”、雅畈“杜鹃花节”等特色IP,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奋力提升乡村能级,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
下山安居创富落地成景
“哈哈……”5月24日,当记者来到婺城区蒋堂镇移民新村一期(阳山移民小区)邹江枚家里时,还没进门,便听见里面传来阵阵欢笑声。
邹江枚的房子有12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住着一家四口。爱干净的邹江枚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特别温馨。
“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在下山安居之前,邹江枚的老家在婺城区莘畈乡上畈村,那是一栋土坯房,阴暗潮湿。邹江枚的丈夫许福奎偶尔会上山砍毛竹来卖,或到附近村子打点零工,一年忙到头的收入只够全家人日常开销。
因此,搬迁下山成了全家最大的心愿。得益于婺城区委、区政府“下山安居创富工程”的实施,邹江枚一家如愿搬迁至蒋堂镇阳山移民小区。“搬进来的第一天,我兴奋得一个晚上没有睡……”回忆起搬进新家时的心情,邹江枚的喜悦之情依旧溢于言表。
如今,许福奎在附近一家厂里上班,邹江枚在家照顾孩子。“生活比之前好太多了,每天上下班骑电动自行车就够了,出门走几步就到菜市场,别提有多方便了。收入比之前提高不少,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近年来,婺城区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灵活安置、确保稳定”的原则,深入实施“下山安居创富工程”,先后开展下山脱贫、下山移民、异地搬迁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推进山区百姓增收、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山区群众齐奔共富路。
据统计,2001年以来,婺城已累计建设7个移民新村,整村搬迁安置30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完成1.2万余人异地安置,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就业难、就医难、娶亲难、发展难等问题,有效推进山区百姓增收、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使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婺城美好蓝图落地成景。
既要搬得下,又要稳得住,更要富得起。婺城区多措并举,注重就业创业引导,切实增加搬迁农户收入。一方面,实施技能培训扶持政策,鼓励搬迁农户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到市区、城镇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促进搬迁农户在家增收。目前,婺城全区各下山移民小区已发展规模的来料加工点54家,有效地促进了搬迁农户增收。
在婺城区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经营一家来料加工点的居民张茂勇介绍,2018年从原塔石乡张村搬迁下来后,他就开了这个加工点。他稳扎稳打,吸引了一批社区居民就业,增加了收入。“来料加工,活简单易上手,在家里也能做,受到居民欢迎。”张茂勇说。
“下山安居创富,是婺城实现共同富裕的突破口。”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办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婺城力争再搬迁1万人,带动山区群众共同富裕,确保山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同心共建行动整体起势
琅琊镇水竹蓬村是婺城区4个少数民族畲族村之一,也是第一批实行异地搬迁下山脱贫的行政村之一。下山前,该村原居住在沙畈乡境内海拔1175米的竹蓬尖旁,是有名的无粮田、无通信、无电、无公路、无学校的“五无”村。
走向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00年,水竹蓬村完成整村下山、异地安置,全村在3个月内完成43幢新楼房建设,村民住进新居,圆了下山梦。为帮助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婺城区委统战部主动协调人社、民政、妇联等部门,构建精准化的脱贫协作体系,开发畲族村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一方面,积极为水竹蓬村争取上级贴息贷款助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为村民创收近30万元。通过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入股区级“消薄”项目,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余元。另一方面,指导该村结合搬迁旧址设计多条富有自然生态的畲族特色旅游路线,因地制宜建成300亩红豆杉基地,开发有机茶等特色农产品,每年增收近20万元。2021年,水竹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婺城全区平均水平。2022年5月,水竹蓬村获评金华市“八婺红石榴·最美集体”。
婺城区还启动乡贤回归工程,吸引一大批在外乡贤回归家乡投资创业,并鼓励各乡镇积极成立乡贤会,“引”回在外乡贤,助力乡村共富、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
2016年,婺城区蒋堂镇洪村乡贤自发成立首个农村教育奖学金基金会,以“传递爱心,点燃梦想”为理念,资助奖励村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截至目前,洪村教育奖学金已发放五期,共55000元,帮助村里35名优秀学子圆了求学梦。
婺城区委统战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积极开展“千名乡贤助共富”行动,深入推进“两进两回”,完善基层新乡贤组织建设,到2022年年底实现乡级乡贤联谊组织全覆盖,不断健全乡贤助共富长效机制,实施“1+5+9+N”行动,助力婺城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除了“千名乡贤助共富”行动,2022年,婺城还开展“同心共建 幸福婺里”结对、“乡镇共建强基”“百团联百村”等活动,全域实施市场主体“扩面”“赋能”“培育”“清虚”“涵养”行动,带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整体成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婺城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婺城将精准对标省委、市委工作部署,紧扣区委‘1483’发展战略,加快五大行动方案落地落实,坚决干、干到底,奋力打造标志性成果。”婺城区委社建委负责人介绍,将实施推动干部共育、组织共建、产业共兴、乡村共富、服务共享、文化共荣、美丽共创、治理共促八大举措,努力实现到2022年年底,全区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全区被结对乡镇新增产业项目7个以上,所辖村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全区结对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达到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增长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