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

首页>地方频道>金华>要闻

浙江义乌市场建设40周年:从马路市场到外贸传奇

  11月25日,义乌市场建设40周年大会暨2022世界义乌人大会在浙江义乌召开。

  1982年9月5日,在马路边简易搭建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悄然开业,经过40年的发展,这里变身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40年间,义乌凭借不断改革创新,创造了“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义乌经验,实现自身跨越发展。

  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王健表示,40年来,义乌始终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五易其址、十次扩建,不断发展、壮大、提升商品市场,实现了从马路市场到世界超市、从默默无闻到蜚声海内外的蜕变。市场兴则义乌兴,保持市场繁荣是义乌的永恒主题。“我们要深化大改革,为市场发展创造新动力;我们要打造大平台,为市场发展拓展新空间;我们要培育大产业,为市场发展提供新支撑;我们要开展大招商,为市场发展集聚新主体;我们要建设大城市,为市场发展营造新环境。”王健说。

  从“马路市场”绘出“兴商建县”蓝图

  截至2021年底,位于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营业面积达640万平方米,摊位75000个,年成交额1866.79亿元。很难想象这偌大的市场,最初只是马路边的一排小摊位——1982年9月5日,义乌县政府用水泥板搭起两排简易摊位,便成了义乌第一代马路市场。

  在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记忆里,第一代市场的建立,离不开义乌商人们的“争”。

  1982年春天,个体商户何海美在街上卖尼龙袜,本想着赚点小钱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却不料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抓了个正着,不仅钱没赚到,货物还都被没收了。遭此沉重打击的何海美正好看到了路过的谢高华,便上前“申冤”:“为什么不让我们做生意?”

  无独有偶,几天后,同样被“打办”没收了货物的小贩冯爱倩也拦下谢高华,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正是这两次拦路,引起了谢高华的重视与思考:是啊,老百姓们“想做生意为啥那么难?”正被改革春风吹暖的人心里,那汹涌澎湃着的创业激情,不正是政府和国家最希望看到的吗?为什么要念起干事创业的“紧箍咒”呢?

  不久后,义乌县政府召开大会,全县的机关干部和几百个商户到场。“会上,县委书记谢高华讲,要引导农民进城经商,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致富,做什么都可以。”这次大会,何海美记忆犹新。1982年9月5日,义乌第一代马路市场——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建成,何海美和冯爱倩也成为了第一批商户。

  1984年10月,“兴商建县”(后改为“兴商建市”)首次被提出。谢高华在全县区乡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要“以贸易为导向,贸、工、农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兴商建县”。未来改革蓝图的绘就,让义乌市场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同年12月,义乌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并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摊主们告别油毡布棚,搬进室内;

  1986年9月,位于城中路的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内设4096个固定摊位和1000余个临时摊位,商品也扩大到服装、围巾、鞋类等;

  1992年11月,义乌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市场开业,市场摊位增加到1.5万余个,日用百货、针棉、线带、鞋类、纽扣、眼镜等都已经成为大类商品。此时义乌市场年成交额就已经位列全国十大市场榜首,在全国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各地客商往来如潮……

  “40年,我家的住房换了4次,从3人15平方米,到90平方米套间,再到三间四层楼店面房,再到独幢别墅。富起来,靠的就是在市场里‘摆摊’。”何海美说,自己先后辗转宾王市场、篁园市场做生意,后来在国际商贸城四区经营至今,生意蒸蒸日上。何海美的外贸生意也广销中东、东南亚等地区。

  “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

  今天的义乌市场,已成为小商品制造走向全球的重要门户。这里带动了全国20多个产业集群、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商品远销233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持续输出中国小商品质量、品牌、标准。

  在近日举行的第28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标准主题馆“品字标浙江制造”展区,一个足球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恰逢四年一度的国际足联世界杯在卡塔尔举行,从旗帜到足球、球衣,“义乌制造”几乎占到整个卡塔尔世界杯周边商品市场的70%。这个足球更是“浙江制造”里的明星产品——官方授权的纪念品足球。

  “义乌造”走向全球,源自不断提升的品质与品牌。“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足球,但作为世界杯的官方纪念品,它的材质、印刷、圆度、气密性、反弹高度、耐冲击性能、防水性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产品制造商义乌市奥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晓明说。

  如今在义乌,像吴晓明一样做自有品牌的商户随处可见。从贩卖商品到自产自销,从仿制到创新,从贴牌生产到自有品牌,义乌市场形态的变化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活力,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同时,义乌市场的“买全球、卖全球”也离不开一条重要的物流通道——“义新欧”中欧班列。从最初出口小商品为主,到如今出口太阳能光伏板、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智能设备等,“义新欧”班列搭载的货物也随着“义乌造”品质的提升而变化。

  2014年11月18日,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出发。21天后,这些货物到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至此,义乌小商品通过铁轨走出了国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通过一条铁路连在了一起。

  张睿智在义乌小商品城进口城西班牙馆从事进口贸易,提起“义新欧”,他赞不绝口:“‘义新欧’的开通给我们做进口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义新欧”开通之前,进口义乌的货物大多通过海运。“我们的货物一般从马德里发货,经过西班牙的瓦伦西亚港,漂洋过海,一直到上海港或者宁波舟山港,再转关通过汽车物流送到义乌。过程相当繁琐,并且海运的速度很慢,一艘船从瓦伦西亚出发,要经过长达四十多天的时间才能顺利抵达中国。”张睿智说。

  “义新欧”开通之后,货物的运送方便了许多,列车从马德里出发,二十天就可以顺利抵达义乌,中间还省去了货物由陆转海、由海转陆的两次转运费用。

  8年来,“义新欧”中欧班列已陆续开行了西班牙、俄罗斯、英国等18条点对点直达线路,运输货物上万种,辐射50多个国家和160多个城市。截至11月23日,“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平台累计开行班列4838列,发运39.7万标箱。

  “‘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的典型案例就是义乌经验。”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有关情况时,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介绍道,自2012年起,我国在义乌先后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让义乌从一个区域性市场成长为全球性市场。十年来,义乌出口增长了5.4倍,进口增长了10倍,电子商务交易增长了6.1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19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