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是百年工商名城、创新创业高地,一座是百年一流学府、科技人才沃土。在昨天举行的无锡市与南京大学深化市校合作座谈会上,双方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续写无锡与南大的百年情缘。2006年,南大首个校外产学研平台落地无锡,如今,“南大牌”科创平台覆盖我市各大板块。从南大走出校外的“第一站”到在锡平台“全覆盖”,“创新先锋”与“科研宝地”的携手演绎了校地联动、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的合作佳话,而今正在谱写资源互补、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新篇。
布局加码
南大“创新基因”实现板块全覆盖
走进无锡市南京大学锡山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人员们正忙着安装调试新进场的一批实验室仪器。今年年初,研究所搬入新建的无锡精准医疗产业园大楼,一个1500平方米的中试服务平台和一个2000平方米的药械检测平台已完成搭建。“进度很快!今年年底,我们还将建一个上万平方米的二期检测平台,建成后就可以开始做动物实验和电磁兼容实验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毕锋告诉记者。
就在昨天举行的我市与南京大学深化市校合作座谈会上,一个全新项目签约落地锡山——无锡南京大学合成生物未来科学中心将在南大锡山应用生物研究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南大在合成生物技术这一未来产业新赛道的科研人才资源,在关键技术攻关、先进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除了锡山区,座谈会上,无锡多个板块都与南京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滨湖区与南大携手共建大气前沿技术和高端装备创新研究院,新吴区与南大联合打造集成电路创新联合体,宜兴与南大合作部署水环境领域重大创新平台,惠山区、市大数据集团与南大共建产业技术AI赋能中心……集中落地的8个合作项目涉及集成电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生态环保等产业,双方还共同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开展高校与高中“双高”衔接等。至此,“南大牌”创新平台在无锡各地都有了布局,实现板块全覆盖。与此同时,一张结合各板块产业优势和科技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热力分布图”愈发清晰。
情缘深厚
南大首个校外产学研平台在锡长成
随着新一轮签约完成,无锡与南大的政产学研全面合作揭开时代新篇。历经百年岁月,无锡与南大有着情深谊长的不解之缘。据统计,近年来每年有超百名无锡籍学子考取南大,有约150名南大毕业生来锡工作,许多杰出的无锡儿女治学南大、扎根南大。早在2005年,无锡就与南大签署了市校全面合作协议。在此框架下,2006年1月,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产学研实体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落地我市。
在南大宜兴环保研究院院长任洪强院士眼里,无锡提供了一片“做学问的沃土、做科研的宝地”。“在南大宜兴环保研究院,我深切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便利,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任洪强院士由衷感慨。该研究院不仅建立了南京大学首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还成为了我国环保领域首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构建了覆盖全球近70个ISO成员国、800多家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的创新合作生态圈,奠定了在水环境技术与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就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上,南大宜兴环保研究院“工业废水治理技术与装备”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
市校合作结硕果。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无锡已与南大携手建成新型研发机构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我市还成功引进了任洪强院士、郭子建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团队来锡创业,已推动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00多项,累计引进孵化科技企业50余家。
合作深化
市校资源互补携手开发新质生产力
纵观无锡与南京大学开启全面市校合作近20年的发展图谱,“资源互补”是最为突出的一大关键词。拥有20家部省属科研院所、近12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无锡,科技创新以“应用”见长,在气象、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建树的南大,科技创新以“基础”见长。适逢江苏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契机,无锡与南大的携手更加相得益彰。新一轮合作签约明确,双方未来将立足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无锡有基础、南大有专长的优势领域,聚焦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无锡有布局、南大有探索的未来方向,建好产学研合作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近日,南京大学启动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7291”行动,其中包括科技创新策源计划、产业技术攻坚计划等7大计划,29项重点工作任务,以及大幅提升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这一大能力。据介绍,南大将致力把高校的人才优势、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在全省组建6家创新联合体和6个未来科学中心。
由南大发起组建的这些产学研合作载体,必将打造出一批新的地方亮点项目。无锡紧抓机遇,捧出了十足的诚意。在这次集中签约的项目中,锡创投在南大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无锡将用真金白银大力支持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未来,我市还将在大科学设施建设、未来产业布局、高层次人才培养等领域与南大这样智力荟萃的顶尖高校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加速把合作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