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2月18日电(记者 谢云挺)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人集体步行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有人把出现这种现象归咎于一些行人素质低下、缺乏安全规则意识,在浙江金华市交警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郭翎看来,更主要还在于管理者缺乏精细化的管理,没有从行人的角度来理解和管理路口交通。
最近,金华市区一些主干道路口的行人守法率迅速提升到98%以上。带来此变化的,不是因为有大量交警在各路口的严查严管,而是由于在各路口出现了醒目的“行人等候区”和“非机动车等候区”,让往来行人和非机动车“各得其所”。
记者在金华市区一些人行横道路口看到,斑马线两头的停止线内,都划设了用红绿不同颜色区分的“行人等候区”和“非机动车等候区”,并且用反光橡胶隔离桩进行分隔。由于隔离桩的醒目警示,要过马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自然会分别集中在各自等候区内,等待信号灯的通行提示。记者注意到,此种管理路口交通方式,除了设置等候区外,还实行左转弯非机动车“L”形二次过街通行。也就是说,非机动车要左转弯,先要直行停靠在下一个等候区,等该区信号灯通行提示后再转弯直行,有效实现非机动车与行人的畅通和安全。
“许多行人过马路不是不想守规则,有些路口交通设置不太合理,行人无所适从,才会有‘中国式过马路’的调侃。”郭翎说,多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待行人过马路,会找出许多管理上的不足。比如说,设置信号灯时长无视行人的忍耐度,有些过街路口无隔离桩,人车混杂在一起等。为此,金华交管部门想通过精心设置等候区、调整路口信号灯时长、设置“二道隔离”等措施,对不同路口进行细化规范来实现有效管理。
据了解,今年11月初,金华市交警直属一大队先在市区八一南街与李渔路交叉口进行试点,结果发现,试行路口非机动车与行人不守交通规则的行为骤减。由于效果显著,目前,这种精细管理方式已在市区5条主干道的23个路口全面推开。
一些金华市民对记者表示,以前,过马路往往会凑够一撮人就走,闯红灯不会感到压力;现在,有了专门的等候区,并设有明显的隔离桩警示,如果再闯红灯会感到被旁边行人指指点点,面子过不去。再说信号时长设计合理,只要一会儿时间就可以通行,大家也愿意遵守规则了。
记者注意到,由于各干道路口状况不一样,金华利用既有道路资源,充分挖掘交叉路口内道路空间,实行“一口一方案”设置。比如说,对有些距离较长的路口,通过相向前移“行人等候区”,缩短了行人过马路的距离和时间。为了方便非机动车和婴儿车掉头,每个安全岛的隔离桩留有1米的空间,留给掉头的非机动车推行和推婴儿车的行人使用。
“对每个路口都要专门进行测算和设计,拿出各路口的最佳改善方案。”郭翎说,设计之初会很辛苦,但一旦完成,则可以轻松运转,让民警和路口交通志愿者的管理变得更加容易。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说,如何解决“中国式过马路”是各大城市头疼的问题。“金华式路口管理”带来的明显效果,为各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