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4日讯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很多家庭在小孩还未出生时就四处寻觅学区房,学区房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但最近,一则“金华人注意:教育部‘放大招’!你的学区房可能白买了”的消息在朋友圈疯转,这让一些刚买了学区房的家长坐立不安,“多校划片”是否意味着学区房不管用了?我市会不会执行“多校划片”?记者昨天进行了采访。
新政旨在推进教育公平
“教育部放大招”,指的是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严控择校比例,实行就近入学,在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实行多校划片缓解择校热。
据了解,所谓的单校划片,就是为一所学校划定一个区域,只要户口在这个区域内同时符合房产规定的孩子都可以进入这所学校。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主要采用这种方式。
而所谓的“多校划片”,就是为多个学校划定一个区域,户口在这个区域同时符合房产规定的孩子,入学时可以选择多个学校中的其中一所报名,如果该所学校报名人数没有超过其计划招生数,则照单全收;如果超过计划招生数,则采用电脑摇号的方式分配名额,未被摇中的学生将被就近安排到区域内其他还有招生计划的学校。
这样一来,即便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入读某所名校而购买了相应的学区房,但最终未必能够分到这所名校里,家长购买学区房的动力将大大减少。
去年11月,教育部相关人士在谈及“多校划片”时表示,将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同时加大查处力度,及时曝光择校现象,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此外,将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行市域均衡,同时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划分大学区等方式,迅速扩大优质教学资源。
优质“学片”将受青睐
“多校划片”是否意味着学区房今后不管用了?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实行“多校划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4年年初,教育部就曾接连下发文件,要求采取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的方式,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并在19个重点大城市试点。
去年3月,教育部在“大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调研座谈会上”把试点城市扩大到24个,并要求其2015年起所有县市区100%的公办小学、90%的公办初中要实现划片入学。
从19个大城市的试点情况看,在“多校划片”政策之下,有些地区的学区房价格确实应声而落,政策收到了一定效果,这应该也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所在。
然而,有些地区,学区内都是重点中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不管你所在的小区对应的是哪所学校,孩子最终都能入读名校,比同一行政区内其他片区更具教育优势。因此,很多家长对这样的片区非常青睐,价格不降反升。“择校”变成了“择片区”,“学区房热”也演变为“片区房热”。
同样的情况有可能会在其他实行“多校划片”的城市出现。
我市暂不采用多校划片
教育部《通知》下发后,很多人关心我市会不会实行“多校划片”。
昨天,省教育厅同样向媒体表示,我省近期暂不采用多校划片的入学方式。省教育厅基教处负责人表示,根据教育部的这一文件,“‘多校划片’只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划定的办法之一,并不是强制的,单校划片、就近入学也是学区划定的办法之一。我省教育资源相对均衡,且已实行‘单校划片’多年,制度比较成熟,效果也较好。我省近期将不会采用多校划片的入学方式。”
该负责人还透露,教育部办公厅“多校划片”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学校学区还未划定的城市。这种情况在北方较多,如在北方部分城市,不少学校尚未划分就读该校的学区,学生入学可择校就学,个别教育质量特别好的中小学择校率甚至超过50%。
去年,省教育厅已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保持学区的基本稳定,不得随意更改。如要更改,则必须按合理程序完成。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昨天回应,我市的学区划定办法将与省厅保持一致。我市多年来中小学入学一直实施“单校划片”,已经形成相对稳定、清晰的学区划分体系,各片区内小学的容纳能力与该区域内适龄儿童数量较为匹配。这表明现有的学区划分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多年运作下来很顺畅,老百姓对目前的招生方法也比较认可。因此,我市将继续保持现有学区政策不变。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才是治本之策
浙师大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入选专家蔡伟认为,教育部出台这一政策用心良苦。一是防止房企利用名校学区忽悠老百姓购房,二是让老百姓有更多选择余地,公平性更大。然而,不论是单校划片,还是多校划片,更多的是在战术上的一种改变,治标不治本。只有从本质上做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教育。
蔡伟说,老百姓都想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怎样让不同的学校之间差距变小?靠的不是削峰填谷,把好学校的资源平均分配给其他学校,硬生生地做到低水平的均衡;而是通过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其管理和教育水平,调动学校管理层和老师的积极性,打造特色,在总体上增加优质教育资源,让学校实现高水平均衡,才能让“择校”和“学区房”现象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