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在宜兴市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园杨巷园区,锦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吕荣南用网兜捞起水中的鱼儿,“瞧,这是团头鲂,从外观看就很健康,不但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也比普通品种高出20%。”今年,该基地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引进多个新品种,并在5月成功向周边供应了2000亩种苗。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还专程派人来宜,商讨建立种苗基地相关细节,计划在此打造从亲本选育、种苗培育到养殖的水产种苗全产业链。
水产种苗,是现代渔业的“芯片”。目前,宜兴有水产养殖面积约17.3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近12万亩。近年来,水产养殖不仅面临产品结构单一的发展局限,而且在池塘生态化改造的大力推进下,绿色养殖要求越来越高。水产养殖重镇杨巷镇抓住种苗这一关键,打造由传统大闸蟹单一养殖转为青虾、鲈鱼、鳜鱼等多品种水产种苗集群养殖产业新格局。
走出传统,链接高端,在多样化的产学研平台赋能下,产业发展迎来新气象。中国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助理蒋速飞每月都要到金港青虾基地进行技术指导。这里是无锡首家青虾扩繁基地,面积达200亩,主要对太湖1号、2号、3号等品种进行扩繁推广。2023年,基地出产的虾苗突破25吨,在供给周边400多户养殖户的同时,还销往浙江等地。“一亩20斤种苗,利润收益有3000多元,农户收入大大提高。”基地负责人韩涛介绍。不仅如此,青虾养殖是纯粹的生态养殖,对水质环境很友好。目前,该镇还在建设青虾扩繁基地二期项目。
为农业发展招引更多项目与人才,杨巷镇重点打造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为“新农人”提供“一站式”“全链条式”的农业生产和创新创业服务。集产学研合作、农业科普教育、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目前,该中心已有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多所科研院校的科研成果入驻。江苏大学(宜兴)智慧农业与农机智能应用研究院、江苏大学(宜兴)现代农业智能和信息化研究院在此挂牌成立。
“从事传统养殖的农户老龄化严重,但随着种苗产业集群的打造,这一行业受到了越来越多‘新农人’的关注。”杨巷镇副镇长丁敏峰介绍。一件防晒服、一本笔记本,在常宜海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90后”李凌康正在大棚里观察鱼苗。李凌康不是科班出身,但新技术和新事物让他很感兴趣。“这是吃饲料的鳜鱼,江浙沪一带很少见,在全国能培育成功的更是寥寥无几。”李凌康介绍。鳜鱼是肉食动物,想要改变它的习性可不是件容易事儿。李凌康说,在1600尾鱼苗中最终只有400尾能够存活。尽管风险大,但饲料养殖不仅能降低污染,还能降低农户的养殖成本,让消费者实现平价购买。去年,该企业生产鲈鱼种苗约600万尾、饲料鳜鱼100万尾,助力周边2000亩水产养殖的转型升级。
眼下,新品种带来的不仅有新收益,还让农户腾出更多时间钻研现代化养殖。村民王杏华从事螃蟹养殖近10年。多年前,他开始从事中华绒螯蟹的育种、养殖和销售。“新品种每亩产量提高近15%,利润近万元。”王杏华透露,不久前,基地新上了一套河蟹产业链人工智能系统,除了能在手机上进行一键操作外,在池塘里安装的AI系统可以捕捉到河蟹的生长状态,进行精准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