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原标题:聚焦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人才,一定是2024年的热点之一。甲辰龙年,浙江的“新春第一会”,聚焦的正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特别是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围绕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浙江正在制定具备引领性、牵动性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人才”关键词,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处,到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再到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是解决各类新的“成长的烦恼”不二选择!

  创新人才如何强队伍

  当今世界,创新成果大爆发,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创新你追我赶,对顶尖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瞄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王立平,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表述印象深刻。他说,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有助于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能承担高集成度研发活动的创新队伍。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

  以制度竞争力换得人才竞争力!这正是浙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目的。“充分信任、大胆放权、建立人才多元评价标准,是浙江支持人才发展的重要特点。”据王立平代表介绍,浙江近些年出台了多个文件,完善科研人才差异化评价标准,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

  有赖于此,2017年底成立的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已先后吸引多位顶尖学者加盟。谈及来浙工作的原因,励建书院士说,因为这里坚持打破一切“帽子”、论文的桎梏,汇聚一流的学者做一流的基础研究。

  对高端人才和顶尖团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建立共引、共享、共用机制,有利于实现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王立平代表举例说,一些中小企业、初创公司和个人创新者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技术,能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这支来自民间的科技创新队伍,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样,有着旺盛的创新活力。

  2023年,浙江平均每天涌入3400余名大学生,每天引育3位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年人才。

  技能人才如何补缺口

  拼经济,说到底拼的是人才。

  在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浙江,技能人才不仅是企业的宝贵资源,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与制造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因结构性矛盾导致的技能人才缺口依然是一个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说,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2023年底,一则“杭州技师学院买下一架空客A320给学生练手”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几个月后提起这事,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仍激动不已。在他看来,这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方法之一,“把飞机放进学校,相当于把车间设在学校,方便学生实战操作。”

  在2015年世界技能大赛上勇夺汽车喷漆项目金牌后,杨金龙代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今年两会,他最关注的仍是职业教育,建议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如今,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浙江职业教育的一大趋势。各职业院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造就契合地区发展、满足市场需要、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这些转变,源自一个大背景——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重视技术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在全市域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台州,就读中职的人数不断增多。

  如何吸引更多人争当技能人才?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亚莉连续第三年建议,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作为全国首个设立工匠日的城市,杭州通过政策赋能、平台搭建、优化服务等举措,向各路技能人才敞开怀抱。快递小哥、美发师成为高层次人才的案例,不仅体现了职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的畅通,也提升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技能人才,多多益善!浙江已有“小目标”:力争到2024年底、2027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330万人、150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465万人、550万人以上。

  乡村人才如何留下来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义乌李祖村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乡村如何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这正是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桐坞村茶农樊生华思考的问题。

  作为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茶企选择成本更低的机器制茶,樊生华代表开始担心,手工制茶的手艺没法传承下去了。“手工炒制茶的口感品质,和机制的完全不同。”他介绍,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手工炒茶的村民大多年过五旬。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也是集聚人才的平台载体。“锻造乡村人才队伍,必须聚焦重点产业。”樊生华代表表示,对茶山连绵的桐坞村来说,享誉世界的“西湖龙井”是最响亮的金字招牌,他全力培训和传播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目前已有上千“徒弟”。如今,樊生华代表惊喜地发现,后生们开始回村了!

  樊生华代表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浙江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全省共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280万人次,乡村人才总量达225.9万,形成衢州月嫂、松阳茶师等50个产值过亿的农民培训促富品牌。

  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农创客的作用尤其突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认为:“浙江培育了大批农创客,不仅带来了新的要素、新的产业,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思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帮手。数据显示,全省已有6.2万名农创客扎根农村,带动超百万农民致富增收。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聚焦农民素质提升和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加快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样板。

  在浙江,当各类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持续释放,“成长的烦恼”终将迎刃而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0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