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虹口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区域特色,以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新建建筑绿色低碳和既有建筑运维降碳,聚焦北外滩地区建设,率先探索超高层建筑节能降碳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凸显核心承载功能,为城市更新发展提供创新模式和典型样板。
制度先行,全局谋划低碳发展
相关政策文件
虹口区坚持制度先行,持续强化政策保障,相继出台《虹口区碳达峰实施方案》《虹口区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虹口区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等制度与配套文件,明确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确保实现碳达峰。
聚焦重点,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91街坊480米新地标项目
加快推进高标准绿色建筑建设。优化“南部辐射、中部转型、北部发力”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合理控制建筑面积总量,严格管控高能耗建筑建设。推进北外滩核心区提标建设,全面实现新建建筑100%执行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商办建筑100%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推动91街坊新地标项目等绿色三星级超高层建筑正式开工,加快推进高标准绿色建筑多项认证工作。
虹玺超低能耗项目
持续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强对新建超低能耗建筑的全过程监管,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环节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规定。打造一批近零能耗、零碳建筑示范项目,探索低碳区域、零碳社区建设。完成虹玺、云玺住宅项目超低能耗建筑验收,推进城虹盛里、碧云北外滩、绿城沁香园等住宅项目近零能耗建筑有序施工。
外滩茂悦大酒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用能优化。统筹安排全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将建筑节能改造要求纳入装饰装修工程审批管理全过程。推动上海大厦、九龙宾馆、外滩茂悦等项目实施空调、照明等经济节能措施,完成15%节能率改造。推动上海城投控股大厦办公楼获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二星级运行标识,成为上海首个采用国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建设并由地方评价认定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
试点先行,形成区域示范效应
北外滩绿色生态城区
瑞虹新城绿色生态城区
根据《关于推进本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区内北外滩地区和瑞虹新城分别获评三、二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试点),推动虹口区成为全市首个拥有两个通过绿色生态城区评审的行政区。同时,按照市住建委“一年一自查,三年一评估”的评估体系,持续对绿色生态专业规划的落地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指导。
探索创新,多方位开展研究支撑
聚焦建筑领域负荷侧需求响应,推动虚拟电厂建设。对区内部分公共建筑进行负荷侧电力调研,研究虹口区既有公共建筑负荷侧电力交互建设情况和改造方向,分析其调峰潜力,力争实现建筑改造和能源利用的双向赋能。以瑞虹天地太阳宫为研究对象,探索建立虹口区公共建筑电力交互改造技术体系,为后续实施负荷侧管理和电力需求响应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依据。
聚焦单栋大型公共建筑碳达峰研究路径,推动既有建筑绿色发展。深入探索虹口区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的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选取虹口龙之梦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筑基本概况、建筑围护结构、主要用能系统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以楼宇用能水平、设施设备能效、室内环境等为要素建立碳评价模型,为规模化推进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聚焦北外滩绿色低碳示范高地建设,开展建筑能碳双控技术导则研究。在《北外滩地区绿色生态总体规划》《北外滩核心区绿色低碳专项规划纲要》和《北外滩地区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指引下,聚焦北外滩超高层集中区特色,推动超高层建筑新型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超高层建筑绿色低碳建设过程管控,建立建筑能碳双控运行机制,推进北外滩核心区超高层建筑深度节能降碳。
相关专题研究报告成果示意
聚集区域双碳建设,探索区域型碳交易试点和示范。发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功能性机构集聚优势,吸引碳核算、碳审计、碳咨询等领域头部企业入驻,推动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积极融入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率先开展碳金融、气候投融资、转型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为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条件。拓展多层次消纳渠道,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鼓励引导公众参与,打造上海碳普惠“样板间”,服务北外滩双碳示范区建设。
未来,虹口区还将进一步完善节能管理工作机制,合理分解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层层细化落实目标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区域优势,为绿色低碳建设和城市更新发展提供创新模式和典型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