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力正驱动着低碳未来。产业园内,厂房屋顶整齐排列的光伏组件在阳光照耀下,诉说着光与能的奇迹;在能量管理系统的调控下,园区内的储能装置有序充放电,充电桩智能调整充电功率……详尽的发电量情况、节能减排等数据在能量流图中展现,生动描绘出整个园区的能源流动情况。这是微电网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
截至目前,常州市因地制宜打造的微电网已覆盖(近)零碳园区、智能工厂、车网互动、智慧配电网、长时储能、数字平台等15类应用场景,一路“碳”出了能源新格局。
微电网激活新潜能
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具有微型、清洁、自治、友好的特征。作为辅助新能源聚合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微电网将成为未来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碳”目标实现、能源转型加速,尤其是新能源和储能成本下降,微电网经济性渐显的大背景下,在电网末端建设一批微电网项目,成为城市竞争的新选项。常州市奋力赶超,奔赴微电网建设新赛道。
2024年,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和《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推进方案》。同时,整合全市绿色发展相关资金奖励政策,形成《近零碳园区、工厂和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能量包》,鼓励试点先行,形成带动效应。
去年7月,常州市牵手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合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今年,常州市又推出全省首个微电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平台——“我要建设微电网”,为电力用户量身定制微电网解决方案。目前,全市已建成微电网项目39个,今年还将建设100个微电网项目。
微电网产业新生态
微电网发展前景广阔,如何引导和推动建设微电网?常州市立足行业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不断发掘并打造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微电网应用场景。
首要的便是有效集成各类先进能源技术,聚焦光储充场站、建筑楼宇、工业企业、产业园区、和美乡村等典型场景,建设多类型微电网示范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微电网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助力微电网参与电力市场,构建出融合互动的新型产业生态。
作为全市率先打造的微电网先导区,各种新能源场站在钟楼区加速落地,已建成的五星智慧充电站,为车主提供便捷、便宜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使全区释放出绿色低碳的新动力。武进国家高新区创新产业园(近)零碳绿色智慧微电网,创新集合三种储能电池协同运行,其中镍氢电池为国内首次实景应用。位于金坛的中德创新产业园,充分利用高效电极式蓄热系统,搭建“光储充热”微电网管理平台,助力国内首个中德城镇节能示范项目顺利完成。溧阳高新区创智园建成省内规模最大的“源网荷储+冷热协同”产业园区微电网。
2024年底,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江苏省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在全省137个项目中,常州市有14个项目列入全省微电网建设项目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二。
微电网锻造新优势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平台,微电网项目建设的背后,是常州市电力产业装备的实力支撑、政企双向奔赴和商业模式的探索创新。
常州市是国内新型电力装备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在电力装备领域有着深厚的发展底蕴,聚集了上上电缆、常州西电等龙头企业,形成了溧阳市和钟楼区两大输变电装备产业集聚区,5家企业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3家企业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底,全市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总产值达到1018.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
常州市以常州新能源集团、苏控集团、常州供电公司等央企国企和一批民营企业为依托,努力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商,形成政府推动、电网示范、企业实施、社会共建的建设模式,为微电网的建设运营提供高效、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
微电网应用场景众多,项目建设领先的常州市,更在努力探索微电网的商业模式。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虚拟电厂监测管理平台,实现了微电网规模化汇集,有效推动可调节资源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
2024年,常州供电公司组织微电网参与短期辅助服务共5户、71户次,实际有效响应电量481.17万千瓦时,占全市辅助服务响应总量的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