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

首页>地方频道>金华>文化

乡村最后的图腾——起源于明清的武义木偶戏

                                                                          木偶的一举一动都靠拉丝来表现,老朱操作的木偶,不但手脚活动自如,连嘴巴和眼睛都是可以活动的。

                                             木偶戏开演前,村民都会放鞭炮庆贺。在当地,木偶戏俗称“平安戏”,每个村里每年都会请来木偶戏班,祈求来年平平安安。

 

                                                    以前,看木偶戏是乡间一大盛事,只要听说哪里有演出,十里八村的人都会赶来。如今只有村里几个老人继续坚守在戏台前。

                                                                         打着灯笼去看木偶戏,是当地人们难以抹去的一段儿时记忆。现在,这种场景已经很难看到了。

  老朱正在表演《双麒麟》,武戏是木偶戏中比较难的部分,一个人要同时操纵两个木偶对战,嘴里还得一刻不停地唱。两个多小时下来,手都酸了。

  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 武义木偶戏,起源于明清,民间叫“傀儡头戏”;文戏多,武戏少,人物造型生动逼真。2007年,武义木偶戏被列为金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台不大,台前幕后加起来,最多也不超过10平方米。台下,四乡八邻赶来的看客,瞪大眼睛盯着那些舞动着的“木头傀儡”,有些入迷了。

  看戏的比演戏的还投入,这是属于乡间的快乐。

  班头姓朱,今年59岁。1982年创建这个木偶剧团,至今已过去30年,戏班成员还是那几个。不过,年纪都有些大了,最老的76岁,头发已经花白。

  在武义,仅存的几个木偶戏班子不知疲倦地游走在大山深处。老朱的班子,是最受欢迎的一个。

  不过,想看老朱的木偶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年3~9月,戏班成员都要下地干农活,只有余下的农闲时节才会登台表演。戏迷们说,即使在演出季,剧团也不好找,“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村,没有固定的场次和地点,就像一支游击队。”

  在武义,木偶戏也被称为“平安戏”。邀请木偶班子来唱戏,也有一定的仪式。比如,在开锣前,一定要放鞭炮,以祈祷日子能够过得平平安安。

  乡村里缺少娱乐,在早些年,连电视也没有。于是,看木偶戏便成了老少爷们儿们的一件大事。只要听说哪里有戏看,附近村庄的人都会赶来。最鼎盛的时候,一场戏能吸引上千人。

  不过,现如今,木偶戏只能吸引到一些老年观众了。他们不只是在看戏,也是在找一种对过往的记忆。

  老朱这辈子都一心扑在木偶戏上,钱倒没赚到多少。“一台戏,也就500来块钱。如果路远,就稍稍加一点钱。”对于他来说,这点钱,连糊口都不够。

  就当是一种热爱吧,老朱说。

  为了戏班子能够生存下去,他还动了不少脑筋。

  整个班子的行头,也不过36个木偶加上100多件戏服,“这些木偶,都是我一刀一刀雕刻的,戏服也是老婆一针一线缝的,要花不少时间。”

  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些,老朱对木偶做了改良,将老底子的木偶增大了三分之一。

  不过,传统的东西都保存了下来。

  “木偶的形象,曲目还有唱腔,都和原来一模一样。”与现代的婺剧有所区别的是,老朱排演的都是古戏,“我手上有40上曲目,最长的一部叫《夫人传》,就像电视里的连续剧一样,全部演完,要7天7夜。”

  一年到头,来请的人多,老朱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虽然“生意”不错,他还是担心,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朱阿姨是剧团的骨干,她有些忧伤地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嫌学木偶戏太苦,收入低。而且,要学会这么多戏,其实并不容易。”

  老朱想,要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就得改变,“比如,引进漂亮些的灯光;比如,把舞台搭得再炫一点;再比如,可以弄台机器,给表演打上字幕,这样就不担心看不懂了。”

  其实,他现在最渴望的是,能给戏班添置一辆汽车。戏台就搭在车上,这样就不用走一个地方,搭一次戏台了。

  “不过,那要等有钱了再说。而且,我还得去考本驾照。”老朱笑呵呵地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1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