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华老街巷:城市记忆中那抹乡愁
金华市组织力量进行全面梳理考证,运用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月7日,金华凤凰(高铁)新城首次出让商住用地,吸引各路投资者和市民的目光。几乎没人会关注到,环城西路以北洪源的这宗地块上,一条叫鸿运路的老街巷将随之消失。
鸿运路的变迁,是金华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金华上浮桥、西关、山嘴头、东湄等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加快推进,交通路网重新规划建设,一批批老旧街巷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促进地名文化的传承保护,2020年以来,市民政局、市地名文化研究会组织力量对金华城老街巷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考证,搜集了600余条具有代表性老街巷的基本概貌和历史信息。其成果《金华城老街巷》近期对外发布。
“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地名普查以来,金华城中600多条老街巷,有200多条已经消失,它们成了这座城市记忆中一抹浓重的乡愁。”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晓明说。
沈新宇和蒋金治两位地名专家是《金华城老街巷》的主要编著者,他们在搜集整理街坊里巷地名资料、故事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这项工作的重要。“每条老街巷背后,都藏着一个金华故事,不能让金华记忆因为某条老街巷的缺失而出现‘断片’。”
“新老更替、推陈出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市地名研究专家章跃宏说,对消失的老街巷地名,金华市通过编纂书籍史志、就近移用、优先启用、挂牌立碑等形式,保护传承好城市文化的“根”。
他透露,《金华城老街巷》是金华地名文化基因解码课题的第一个成果,后续还将组织专家分专题揭示地名基因密码,擦亮地名文化底色。
从老街巷看人文
串起历史好故事
水门巷、默相街、螺蛳巷、四世一品巷、盐埠头巷、长征巷、群众巷、红湖路……透过这些老地名,一条条散发着老金华特有气息的老街古巷,仿佛从岁月深处走来,讲述一个个传奇般的金华故事。
“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家园建在婺江之畔时,老地名、老街巷就伴随着这座城市的生长而发展,编织出一幅活生生的金华版清明上河图,也串联起2000年金华发展的时空坐标。”王晓明说,尽管不少老街巷消失了,但地名背后的金华故事和生活记忆依然口口相传,历久弥新。
四世一品巷原来是位于后街与中山路之间一条不足百米的斜巷子,巷子很小,名气很大。历史上南宋左丞相王淮曾居住于此,一门四世皆官居一品,故称四世一品巷。在后街旧城改造中,四世一品巷连同巷子两侧的破旧房子一同消失了。由于人们对四世一品这一地名难以割舍,遂把在原址新建的大楼取名为四世一品大厦。这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中称为就近移用。
与四世一品巷一起消失的水门巷,也是老金华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原来的水门巷北接中山路,南通婺江东路,北高南低,是一条宽仅4米的小巷。由北往南有台阶逐级而下,下了台阶便到婺江边的水门码头。码头上常有木船停泊,加上来此洗衣的、挑水取水的、小孩洗澡的,处处透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后来有金华本土连锁餐饮店也取名水门巷,留住了一点老金华的记忆。
说到对消失老地名、老街巷的保护,不能不提到解放东路中段的醋坊岭。醋坊岭原来称苏坊岭,因苏辙之子苏迟及后裔在金为官并在此定居,金华乡亲父老建景苏坊以作纪念,后称为苏坊岭。因金华话“苏”“醋”相近,加之早先又有醋坊,改称醋坊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来金华时路过苏坊岭,将所见风土人情记录到游记中。2016年婺州古城成功获评第二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特意在原址设立苏坊岭徐霞客游线标志牌。苏坊岭上消失的默相街老地名则由附近的默香苑小区就近移用,双双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从老街巷看市井
飘来生活烟火气
相关资料显示,金华江北老城、老街巷的格局,基本上是在1949年前后奠定的。1949年金华城区面积约2.5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1.86平方公里,有数百条街、坊、里、巷,大体保持着历史上的风貌格局,呈现“南北为街、东西为路、岭坊交差、巷通里闭”的特点。
从金华市区老地名的命名特点来看,已湮没在历史中的老街巷地理人文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
比如,以街巷所处方位命名。金华古时也有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中市五处商业、手工业中心,由此衍生出东市街、西市街、南市街、中市街等路名。西市街至今仍是金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东市街也已打通断头,成为金华南北“第三纵”。而南市街随着五百滩区块的改造,已变成五百滩公园的一部分。中市街鲜为人知,大体上在现在的胜利街一带,但作为老地名也已不复存在。
也有以一定规模的商业、手工业活动得名的,如酒坊巷、醋坊岭、柴场巷、盐埠头巷、油车巷、煤建巷、木行里等。除了酒坊巷在婺城古城复兴中重振雄风,其余均已随着城市的发展消失殆尽。但从这些遗存的街巷名中,不难想象昔日婺商的活跃、市井的繁荣。
还有以人文典故得名的,如旌孝街、状元坊、四世一品巷、仙人巷、石狮子头、芝麻山巷、丽泽弄、紫岩巷、仓茅亭等。这些老街巷背后,或与历史名人相关,或是深藏着一段老故事。虽然除了旌孝街外大多已成为历史,但它们都剖视了金华不同时空的文化层面。状元坊因清乾隆时期武状元朱秋魁而得名,丽泽弄得名则是南宋吕祖谦讲学的丽泽书院位于此处。紫岩巷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文学家刘峻,因其曾在金华紫岩山讲学,门生将其晚年休养居所之处命名为紫岩巷。
此外,以沿街标志性古迹命名的也不少,如通济巷以附近通济桥得名,塔下寺前街是因为位于古万佛塔附近,文昌巷里则有文昌阁。再如西峰寺背、白娘殿巷、景云寺巷、金钱寺路、殿楼下等。金华众多的古遗存虽已无迹可寻,却依靠或存或废的老街巷保留了下来,成为古代金华人文兴盛的真实写照。
从老街巷看传承
变身街头博物馆
地名就是地理坐标。从古至今,社会发展须臾离不开地名。老街巷地名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记录社会历史,彰显地理特征,也承载美好的情感、浓浓乡愁。
如何让“活”着的老街巷活得更精彩,更好地滋养城市文化土壤?面对老街巷保护传承的新课题,2020年以来,金华市区从背街小巷破题,以“精心、精细、精致、精品”为要求,挖掘历史文脉和地理特点,一条街巷设计一个主题、挖掘一个故事,打造主题精品示范街。
金华明月楼社区马路里的地名在清光绪《金华县志》就已出现。这样一条老巷子,打造成婺剧文化一条巷,通过婺州戏、金华戏、人生戏三个主题展示婺剧500年的发展历史和当代成就。展示在墙上的7件纯手工婺剧戏服,让众多的过往者驻足细品,成为一大亮点。
西关婺星社区的河道街通过集思广益,选取金华桥文化作为示范街主题。金华三江六岸上的通济桥、双龙大桥、河盘桥等10余座大桥的模型镶嵌在主题街墙上,让市民边走边了解金华丰富多彩的桥文化。
婺州古城的石榴巷通过主题提炼,也被打造成一条会讲故事的老巷子。石榴巷与被誉为“千年古城看此巷”的酒坊巷呈丁字相交,虽然名气不如酒坊巷大,却也流传着自己的故事。石榴巷始于宋代,南宋宰相叶衡就住在这条巷子里,一路走来已近千年时光。
石榴巷的主题当然就是石榴了。巷子两侧的墙上,不同的“石榴”各有风采。彩绘的既色泽鲜亮饱满又栩栩如生;写意的虽笔法简练却神形兼备;镂空雕塑通体正红,圆满而喜庆……还有那些关于石榴的历史、赞美的诗文,让路人踏上了一条石榴的文化旅途。
一条条曾经“老、旧、乱”的街巷,通过环境整治、精雕细琢,呈现出最鲜明的特色和历史印记。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下,老街巷们坚守初心,犹如一座座“街头博物馆”,传承着金华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蕴,为金华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增添了一抹抹亮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