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大潮奔流不息,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
地处江苏东北部的东海县,东濒黄海、西临彭城、南接江淮、北界齐鲁,是“世界水晶之都”,全境总面积2037平方公里。
敢闯敢为、敢为人先的百万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建设美好家园。东海先后入选经济实力、投资潜力、新型城镇化、创新能力、投资热力等多个“全国百强”,入选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是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东海以“探路先行”的气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成果,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359.32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750.63亿元。居民收入也实现稳步增长,2014年全县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151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1元,到2023年底,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636元。
因“特”而起,
硅产业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
东海的发展,与当地的特色资源密切相关。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东海就发现了大量优质的水晶与石英资源。这一特别的资源,给彼时的东海带来了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东海硅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诞生了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硅产业正式成为东海的支柱产业。
东海硅产业以高水平的高纯石英砂与石英玻璃制品生产技术,牢牢占据该类产品龙头地位。随着硅产业相关的光伏、半导体、电光源等产业迅猛发展,高水平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质量要求。针对国内的技术空白,东海石英龙头企业通过长达6年的钻研探索与合作创新,在2009年底成功突破国际上高纯石英砂的提纯技术封锁,快速形成了量产规模并大幅提升了利润率。2017年,东海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成,并联合国内一批知名高校,建成高纯稀土、石英玻璃器件成型、硅化石墨、3D打印陶瓷4家实验室,正式确立了东海硅产业“整合创新资源、以创新驱动产业进步”的发展方针。
截至2023年底,东海高纯石英砂年产量达50多万吨,牢牢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八成以上。而就在10年前,东海高纯石英砂的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全县石英玻璃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5%,高端硅基粉体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今天的东海,已经成为中国硅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国内有位置、国际有影响”的底气越来越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东海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和其他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更多单项冠军、行业冠军,向国际一流水平的硅材料制造基地、世界石英加工中心的目标地位发起冲锋。
向新而行,
产业发展之路“步步登高”
以硅产业集群为抓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进程,是东海产业强县之路的底层逻辑。
东海制定硅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光伏硅、半导体硅、光学硅、电光源硅、光纤通信硅与航空航天硅设定为六大硅材料发展方向。围绕“六大方向”,不断深化细分领域布局,构建起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直至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完整培育体系。
截至目前,东海县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更是达到了202家,专精特新队伍日益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4年初的12家增长到目前的106家。
眼下,东海以石英为主、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硅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硅产业产值连续3年增长20%以上,突破300亿元。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5%、26%和34%。
进入发展新赛道,东海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对接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双向开放强支点建设等发展机遇,深度融入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建设,最大程度共享政策红利。实施产业体系提质行动,以改革之力增强发展后劲。聚焦“345”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良性互动。向“高”攀登,攻坚航天军工、集成电路、半导体等硅产业细分领域,着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新”发力,纵深推进循环产业整治,淘汰简单拆解、分类打包出售的低端企业,向发动机再制造、新能源电池梯次利用等方向转型,推动循环经济焕发新生机、拥抱新蓝海。向“绿”而行,依托大米、葡萄、淮猪、石梁河大鱼等各类特色农产品优势,加快三产融合项目建设步伐,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一体推进电商、水晶、穿戴甲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东海素有“百库之县”之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大兴水利,为粮食生产旱涝保收打下了基础。东海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担当,走稳走实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心怀“国之大者”争做“行之实者”。
东海将东部乡镇整体纳入现代稻米产业区,各乡镇比学赶超,引领全县形成粮食产量节节攀升、粮食产业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县有12个乡镇昂首迈入了“亿斤粮乡”行列,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多个“国字头”称号。2014年,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为76%左右,到了2023年,全县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8.3%。
现在,以优质稻米产业为引领,东海花卉、草莓、葡萄、蔬菜、生态养殖齐头并进的生态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东海大米”“东海西红柿”“东海(老)淮猪肉”“黄川草莓”“石梁河葡萄”“双店百合花”等6个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业赋能,
精塑幸福美好家园
东海水晶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东海服务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东海水晶的开发利用可追溯到19世纪,不过东海水晶真正被全世界所熟知和认可,还是近年的事。互联网时代为东海打开了通往世界的那扇窗,直播电商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版图的重要板块,正不断地与传统的实体零售产业碰撞擦出新的火花。东海铺就“互联网新丝路”,制定出台了《电商发展规划》《加快电商发展实施意见》《支持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扶持电商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文件,引导金融机构对电商创业者进行资金扶持,举办电商创业大赛、跨境电商嗨购节等多项线上活动,推动产业发展。
水晶直播电商产业园、水晶电商双创基地、“创客空间”等创意平台,面向创业者提供零门槛入驻、一站式服务,降低了创业门槛和风险,也让这个新业态就业群体越来越壮大。东海建成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现有电商经营主体1.5万家,电商直接从业人员5万余人,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电商百佳县”。全县水晶产业交易额从2014年突破百亿大关开始,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到2023年底超过400亿元。
如今,拥有124万人口的东海,大概有30万人从事水晶加工、营销及配套服务。也就是说,在东海,每4个人里就会有1个人跟水晶产业相关,“一块石头”实实在在地富裕了一方百姓。基于数十年的产业积淀,苏北这座不起眼的小县城,已然成为世界水晶的重要集散地。
水晶的创业就业大潮,也带动了全县私营经济的发展。东海县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县登记私营企业4.11万户、个体经营户16.23万户,较2014年分别增长超过4倍、6倍。
而作为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城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东海自然本底优越,紧扣文旅产业“题眼”、深挖文化富矿,以融合创新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先后开发“水晶、湖景、温泉、森林、版画”等特色旅游资源,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9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的中国东海水晶城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水晶交易专业市场,也是世界水晶的重要集散地;水晶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水晶主题博物馆;西双湖景区有全国最大的百合主题公园。深度挖掘弘扬跑马灯、吕剧等非遗项目,实施“文旅+非遗”,组织非遗项目进景区等活动,建成开放东海水晶雕刻国家级非遗展览馆。
10年前,东海一年接待游客仅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8亿元。2023年,东海累计接待游客952.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94亿元。“您来东海,福如东海”的宣传语从梦想照进现实。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时代巨轮上的东海,用光阴、勤劳和智慧,积累了物质财富、丰富了精神财富,留下了一段难能可贵的发展轨迹。面向远方,东海正扬起风帆不断前行。可以预见,东海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