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合肥多措并举助力长三角“天更蓝 水更清 空气更清新”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多年来,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成效明显,天更蓝、水更清、空气也越来越清新,长三角41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83.7%,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3.4%。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的一环,合肥与其他城市一起加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中国环境谷的400余家环境领域企业自主创新,不断解决水、空气、能源等问题;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每周定时发布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2023年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合肥市城内40条河流水质全部达标,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力量……

合肥正以高质量、快速度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发展。

“合肥科技”全力保障杭州亚运会

今年年初,孙倩倩收到了来自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的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合肥中科环光技术有限公司在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期间,在杭州开展网格化走航监测排查,全力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谨向贵公司表示衷心感谢!

孙倩倩是合肥中科环光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数据分析工程师,去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她和团队参与此次亚运会的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等保障任务。孙倩倩和同事们一起带上了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臭氧激光雷达及其他光化学监测设备,搭载杭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首台套光化学大气污染立体走航监测车,在亚运会的场馆、国控点、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大尺度和网格化的走航监测保障。

“走航监测车24小时全天候备勤,34天的时间,累计保障里程约4500公里。”孙倩倩回忆道,那时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现场,随时待命,每天报送分析数据。

一个多月的时间,孙倩倩带领团队为杭州亚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及污染管控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在她的心里,这一个多月不仅展现了合肥环境企业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精神风貌,也为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贡献了一份力量。

为长三角多城市提供水质监测设备

中国环境谷又被称为“环境医院”。

在这里的展厅,琳琅满目地陈列着一款款环境保护领域的“高精尖”设备,有的能精准地监测各种有害气体,有的可以杀细菌于无形……在这里,集齐了环境领域的上下游产业,展示着解决环境问题的科技力量。

安徽中科智慧环境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水环境诊治的“医生”。在该公司的AI水质检测实验室,一台全自动样品传送设备正在运转中,公司总经理郑志盛告诉记者,这里面的水样是从南淝河取出来的,他们定期对南淝河以及十五里河流域的水质进行检测。

作为巢湖入湖的两大重要流域,南淝河与十五里河水质直接影响着巢湖,而巢湖与长江相连相通。

“这台设备一天可检测300~400个样品,跟人工检测相比,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郑志盛介绍,该设备最多可检测90多项水质指标,它的分析结果作为环保部门监测治理河湖的重要指标。该设备目前已在南京、无锡、苏州的太湖等地使用,助力长三角多个城市河湖水质监测与治理。

合肥市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目前中国环境谷集聚了400余家环境领域企业,拥有30多个国家和省级环境领域科研平台,形成“从环保技术研发、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到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全环保产业链的框架体系,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

助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6月3日,星期一,长三角位于高压后部,中北部良至轻度污染,南部以良为主,首要污染物为臭氧。”5月27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的微信公众号上,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2024年5月28日~6月3日)如约而至。

从2022年8月开始,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的微信公众号每周都会发布一次这样的“播报”,这也是国内首次由地方层面共同公开发布的跨省级行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

“播报”的背后是大气环境数据的监测。

目前,安徽省国控及省控空气自动站点共有206个,覆盖省辖市、县、区;其中,合肥市共有国、省控空气自动站20个。

依托这些设备所采集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预报员会对全省空气质量实况数据、历史数据及数值预报模拟结果等进行分析,再与气象部门进行会商后得出未来7天的区域性空气质量预报。之后,各地市预报员根据区域性预报结果,形成本地化的空气质量城市预报,按照规定再传至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上海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

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部获悉,发布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不仅方便公众及时准确获取官方空气质量信息,更有助于长三角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为蓝天白云助力。长三角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推进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预测一体化,共同应对区域大气污染。

巢湖为长江大保护作出贡献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巢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系,国家重要的湿地。2020年1月1日,巢湖在长江流域重点湖泊中率先开启全域禁捕,禁渔期暂定为10年,通过实施禁渔退捕,巢湖正在以自然的方法和节奏“休养生息”。如今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多年来,合肥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治理理念,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坚持“四源同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治理,巢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3年全年,巢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Ⅳ类,上半年,湖区水质一度达到III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总磷、总氮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19.5%、23.4%。全市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其中18个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以上,6个断面优于考核标准,水质优良率达90%,创历史新高。积极开展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2023年,实现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合肥市城内40条河流水质全部达标。

5月30日,好消息再次传来。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申报的“‘慧’治藻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成功入选中国“数据要素X”首批典型案例。目前,巢湖出湖入江水质保持优良,平均每年向长江输送40亿方Ⅱ类水,为长江大保护作出了贡献。

今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六年实践,长三角区域在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中,共绘“绿色同心圆”,“1+1+1+1>4”的效应已逐渐显现。在这幅长三角生态画卷中,合肥正在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全面助力长三角区域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绘好长三角绿色诗意的“合肥篇章”。

·本报记者 张梦怡 文/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7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