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

首页>地方频道>衢州>要闻

“啯”一口橘汽酒, 老衢州的味道有点上头

  柑橘自古就是衢州的名优土特产,素有“红老虎”之称。稍对本地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老衢州,都能和郦道元、黄宗羲、徐霞客、朱彝尊和卢之颐一样,把很多与衢州柑橘有关的掌故娓娓道来。

  从衢州城西的鹿鸣山,溯江而上到常山的阁底、青石、何家,是我国最古老的产橘区之一,被称为“衢常橘区”。先贤郑永禧的《衢县志》记载:“西乡航埠一带滨河之区皆有橘树,从前出产每年有数十万担之多,自明以来入贡,晚清始罢免。民国五年大冻,损失殆尽,至今补植者尚未成林,出产遂亦大减。”《衢县志》付梓是民国18年(1929),然而,衢县在民国30年(1941)再次统计,全县橘树种植又恢复到了2295亩,年产量在1207吨以上。

  可歌可泣的衢州橘农奋斗史

  记者年幼时常见的“衢橘”,也就是我们衢州话里“小橘”“朱砂橘”,果形小巧饱满,果皮红润喜庆,口感远胜于如今市场上常见的砂糖橘。作为备受欢迎的本地名产,衢橘自然肩负着创收甚至创汇的重任。从1954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时,衢州的橘子就开始出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上世纪70年代初,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衢州农民勇敢地“向黄土丘陵进军”,大规模劈山整地,在红壤丘陵上大量种植橘树。那年月,城里的中学生去乡下“学农劳动”,很多人都经历过挖橘树坑的锻炼。在一些自然条件不好的地方,甚至有农民在整山的红砂岩上,开凿1立方米左右的石坑,把土壤和肥料填入,再种上橘树。在鼓励农民发展柑橘种植的时候,有一句今天看起来颇为夸张的宣传语:养儿不如种橘树!

  柑是柑,橘是橘,尤其在原生状态下,两者截然不同。正如我们中学课本上的《卖柑者言》,“柑”可以做到“涉寒暑不溃”,而橘就很难储存。在物流行业远不如时下发达的年代,橘子丰收后,必须尽快卖掉。然而聪明的橘农很快发现,如果能把橘子卖到外地,尤其是北方,价格远比本地供销社或者市区崔家巷的市果品公司要高。据浙西早年跑运输的一些老司机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红彤彤的衢橘在苏锡常一带备受追捧,当时的价格就在1.2元1斤。有些橘农在往外地贩橘的过程中,遇上铁路系统的关节没有疏通好,整车皮的橘子变质腐烂,亏得血本无归……

  橘汽酒曾是衢州柑橘产业链上的明珠

  既然小橘难以存储,外销不易,若能在家门口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自然皆大欢喜。最早进行橘子延伸加工的,是衢县供销社下属的一家蜜饯厂,厂里把橘子加工成橘饼,据说每年能加工一两百吨橘饼。橘饼利于储存,但口感毕竟比不上鲜果。上世纪70年代初,衢县供销社果汁厂,开始生产柑橘原汁。

  上世纪70年代末正是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时候,在这股创新变革、奋发求富的思潮中,浙西山区的石梁下村果品厂、衢县周家乡果品厂也于1982年前后开始生产柑橘原汁,而橘酱、果胶、粒粒汁、橘子软糖、糖水蜜橘罐头也应运而生。在这些早期的柑橘类产品中,最受欢迎、名气最大的当属衢县食品厂的橘汽水和衢州酒厂的橘汽酒。

  据老一辈回忆,位于市区坊门街35号的衢州酒厂是衢州最早生产橘汽酒的。1980年,衢州酒厂开始生产橘汽酒,最高每日产量达到1.5万到1.8万瓶。这种橘汽酒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后来的石梁下村、廿里镇、龙游、常山等地的罐头食品厂、果品厂也都生产过。而江山则利用自己丰富的猕猴桃资源,生产出了猕猴桃汽酒。距离我们不远的东阳等地也纷纷开足马力生产各种橘汽酒,一时间,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衢州人千百年来要么泡茶,要么喝白开水,没有什么“饮料”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要想身体好,请喝健力宝”的广告词都会被信奉,橘汽酒也算是寻常百姓家的好东西,即使条件再差的人家里,逢年过节也要买上几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衢州人,可谓人人皆品。木条箱装的橘汽酒,当时遍布城乡的大小商店。启瓶后第一口,汽还比较足,味如“芬达”,只是味道略淡一些,酒精度也很低。如果要推辞自己酒量差,往往说:“我被橘汽酒放倒过。”

  橘汽酒成为衢州“市民饮料”的局面,直到“巨力啤”等本地啤酒强势席卷浙西后才被打破。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城区的橘汽酒厂开始衰败,橘汽酒基本转移去了一些乡镇企业生产。而后,随着人们生活品质提高,加上上世纪国际饮料巨头的强势冲击,橘汽酒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市场无情,岁月却留痕,我们不能忽略橘汽酒在衢州人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不能忘记衢州人在延伸柑橘产业链,搏击市场经济大潮中,所付出的辛酸和努力。(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钟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69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