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

首页>地方频道>衢州>要闻

衢州柯城区“零废生活”数字化改革探寻

  上线运行9个月,实现2.98万吨碳减排量,拥有14万户活跃用户,相当于17万棵大树10年的碳吸收量。

  衢州市柯城区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这一居民生活高频事项为切入口,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政企民协同推进,将垃圾分类这一日常行为转化为减碳行为,实现“数据采集一个库、减碳核算一标准、积分应用一体系、智能分析一张网”的模式,集成解决碳积分怎么来、怎么算、怎么用的问题,形成绿色低碳生活闭环。尤其是通过碳积分激励,调动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柯城区探索“零废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从点上试验到面上推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日前,记者深入走访,感受柯城区“零废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全过程。一个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的数字化应用小场景,正逐步变成撬动居民绿色低碳生活的大场景,转化为城乡居民新时代文明生活方式养成的“催化剂”。

  60多万吨生活垃圾带来的困惑

  8月31日一早,柯城区双港街道亚美小区居民孙俊萍开始清理架空层里的垃圾,将纸板、饮料罐、可乐瓶、废弃小家电等分门别类整理好,堆放在门口,并通过小程序线上呼叫“虎哥回收”。“以前那些走街串巷的废旧物品回收商,有些东西是不要的,挑挑拣拣后还剩下一大堆,只能扔进垃圾桶,现在有了‘虎哥’,基本上都会收去,扔掉很少了,而且又方便,一叫就来,不用等来等去。”孙俊萍说。

  孙俊萍感受到的变化,还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的。她说自从有了“虎哥”上门回收,不但堆放在家中的垃圾量减少了,而且还在“虎哥”的指导下学会了分类。

  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是当下城市为破解“垃圾围城”难题而努力推行的基本方案。

  衢州市住建局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衢州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41884吨,2020年为685393吨,2021年略有下降。2022年1月至7月为416143.9吨,日均1962.94吨。其中柯城区2019年至2021年的生活垃圾总量保持在22万吨至23万吨,2022年1月至7月为133846.75吨,日均631.35吨。

  调研报告认为,近几年来,衢州市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收运能力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但居民生活垃圾投放分类意识不到位,生活垃圾后端混同处置情况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居民作为垃圾处理的源头,分类减量的意识不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衢州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仍处在高位,“垃圾围城”的压力依然存在。

  柯城区荷花街道居民谢晓明说,近些年,他家里一直很重视垃圾分类,但有些类别的垃圾还是没地方去,全堆在家里。类似的困惑在市民中具有普遍性。

  问题是时代进步的号角。面对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中国“双碳”时间倒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减碳行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让生活垃圾从分类减量到资源化利用,再到无害化处理,最终达到“零废生活”“无废城市”绿色低碳的美好生活目标,没有局外人、旁观者。

  顺应数字化改革潮流,一场新时代的“垃圾革命”拉开了序幕。

  一个应用场景的远大抱负

  通过居民一键参与回收、企业智慧化数字支撑、减碳核算一套标准、政府激励一揽子政策,引导居民自觉践行低碳生活,达到减少个人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柯城区“零废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全域智慧回收、全民低碳激励、全景减碳画像,将居民带入双碳战略大场景。

  8月30日上午,家住白云小区的居民周女士打开浙里办APP,点击“零废生活”应用场景中的“我要回收”,填写上门时间、地址等信息,然后点击“一键回收”,不出20分钟,“虎哥”就上门了。记者注意到,总共5公斤废纸板,周女士得到了6.5元环保金,还有26.5个碳积分。

  “以前,我总觉得垃圾进桶就行,而自从‘零废生活’应用场景运行后,除了餐厨垃圾和卫生间垃圾,其他垃圾‘虎哥’都回收,环保金可以到‘虎哥商城’兑换商品或线下合作商店消费,也可以提现,同时在‘居民碳账户’里也会产生相应的减碳量和碳积分,用碳积分还能在‘共富商城’上兑换商品。”周女士说。

  记者在周女士的手机里看到,她每隔5天左右就会呼叫一次“虎哥”上门回收。她告诉记者,以前,她也想做垃圾分类,但因房子小,没地方摆放,废纸板之类的要自己拉到回收点去卖,很麻烦。“现在有‘虎哥’上门回收,不仅能得环保金,还有碳积分,这种激励政策,让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更没想到我这一小小举动也是为碳达峰、碳中和做了贡献。”周女士说,前几天,她还用2800个积分在“共富商城”买了份鸭头。

  2021年4月,柯城区引进虎哥(衢州)环境有限公司,上门回收主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再通过分拣中心进行精细分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虎哥”公司以1500户至2000户为单元,设立1个服务站,配备2名至3名“虎哥”,聘请兼职的“虎妈”宣传员,建立1小时服务圈。截至目前,柯城区共有98个“虎哥”服务站,覆盖445个小区(村),151052户居民,其中实际入住户数121233户。这也为“零废生活”场景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支撑。

  为了让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碳积分激励、市场化运营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吸收省内外相关经验和7家科研单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5轮研讨、2轮评审,3月23日,全国首个针对居民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的碳减排工作规范——《居民碳账户—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碳减排工作规范》正式出台。该工作规范明确了可回收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玻璃、织物、金属、电器等6个类别的碳减排核算标准,制定积分赋值和应用规则。

  “通过调整赋分规则和积分系数,引导居民从源头减量,同时在‘共富商城’上架更多当地农特产品、乡村旅游消费券、绿色家政消费券、共享食堂碳惠券等,在带动农特产品销售的同时,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柯城区营商办党组成员余燕珍参与了整个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开发、运行,她介绍,通过对垃圾回收量、碳减排量、碳积分等数据进行归集、分析,最后形成个人、家庭、社区等多维度的减碳行为画像,为总结推广经验、调整政策导向等打下基础。

  目前,“零废生活”应用场景线下垃圾分类回收服务站已向柯城区万田、沟溪、华墅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延伸。

  通过全域智慧回收,建立柯城区居民生活碳资产数据库;通过全民低碳激励,挖掘居民碳减排潜力;通过全景减碳画像,为政府减碳决策提供依据……一个小应用背后,是绿色低碳生活场景的闭环,有着无限远大的抱负。

  2.9万吨碳减排量的示范意义

  自2021年12月6日“零废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试运行以来,截至目前,柯城区已累计回收生活垃圾2.2万吨,实现碳减排2.9万吨。

  今年5月,“零废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是其中一个试点村。在刘坂村的“虎哥”服务站,垃圾分成大件和小件等整齐地堆放着。“虎哥”郑根莲刚回收了一车垃圾。她告诉记者,自今年5月,“虎哥”在刘坂村设立服务站以来,每月平均回收垃圾4.5吨。因为垃圾分类处理后,村民除了可以获得环保金,还可获得碳积分,村里还自创了干湿垃圾分类计量奖励。如今村庄整洁了,村民也养成了不乱丢垃圾和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现在村里蚊子很少,连垃圾桶边上都没有苍蝇,路上看不到烟头。”村党支部书记郑曼古告诉记者,村里的环境好了,许多在城里有房子的村民都愿意回来住了。

  在柯城区万田乡上蒋村,不仅垃圾分类可以获得个人碳积分,还把做志愿活动、评先评优、生活习惯等统一纳入计分考核系统,两类积分打通使用。

  该村党支部书记蒋峰介绍,村里每月会进行低碳达人、文明家庭、美丽庭院、最美儿媳、幸福老人的评选,每次评选10户,每户奖励100个积分,村民参与防疫保障、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也会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用于村运动健身馆、共享食堂、美食一条街等消费。”蒋峰说。

  “‘零废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从城市走进乡村,不仅可以减少污染源、降低硬件设施成本、缩减保洁员工作量,还能提高分类质量、改善城乡环境、提升文明素养。”余燕珍说,根据“零废生活”大数据平台反馈的数据,用户一直在持续增加,从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垃圾分类从日常生活行为转化为减碳行为,“零废生活”应用场景的示范带动效应正在柯城区逐步放大。

  14万活跃用户的理念转变

  “零废生活”应用场景在柯城区运行9个月以来,已有活跃用户14万户,其中人的理念转变更值得关注。

  “家里的玻璃瓶、旧衣服、旧家电、纸板等垃圾都可以通过‘虎哥’回收,同步形成环保金和碳积分,日常的厨余垃圾等干、湿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获取村里的积分。”刘坂村村民郑耀林告诉记者,这一政策激励,让村民们都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减碳行为中来,现在家里的抽纸、肥皂、抹布等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上从零废生活服务站兑换来的。

  在衢州柯城区春江月小区的“零废生活”线下体验馆里,记者看到一群大人孩子正在对着大屏幕进行碳知识PK赛。“我儿子喜欢在这里玩,楼上可以看书,楼下可以参观体验零废生活,他现在不仅知道垃圾分类知识,还学了很多减碳妙招,还提醒我出门少开车,可以用碳积分兑换充电时长,骑电动车出行减碳又省钱。”居民张昌晟告诉记者,个人碳减排量换算成个人碳积分,银行将客户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我是深绿客户,所以银行贷给我2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利率还有优惠。”张昌晟说。

  春江月小区业委会主任张明告诉记者,“零废生活”在小区线下试点以来,居民们通过一键呼叫“虎哥”上门回收,小区的垃圾清运量明显变少。“通过政策的激励,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也明显提高。”张明说。

  据了解,下一步,柯城区将在提高乡镇覆盖率和居民参与率基础上,纳入“一村万树”、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模块,在更广领域形成从低碳行为到居民碳账户的反复循环中,不断完善碳普惠机制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居民碳账户“衢州标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49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