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余载,数易其稿,一部上下两卷、186万余字的《衢州市志(1985—2005)》,经过时光的淘洗与沉淀,于日前正式面世。
《衢州市志(1985—2005)》记录了衢州市自1985年设地级市至2005年间的改革发展变化,全方位展示了衢州2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深刻描绘了三衢大地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也生动呈现了“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
9月14日,记者采访了衢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衢州市志主编胡锡明,编辑刘炘、潘玉光、汪洪才、徐水坤等,一起分享续修衢州市志背后的故事。
当代修志 为衢州留下一部记录当下的信史
《衢州市志(1985—2005)》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16开本、上下卷。市志封面整体设计风格简约大气,不事雕琢,却又不失温润蕴藉。古铜色的腰封上,静静伫立着古朴沧桑的水亭门,典雅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86岁的徐水坤回忆,《衢州市志(1985—2005)》通过省地方志办公室复审之后,为更好地呈现新版市志风采,市志编辑部曾于2014年1月,在《衢州日报》发布消息,公开征集封面设计方案,最后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市志编辑部综合吸收了14位参与人员的设计方案形成。
在我国,历来有盛世修史、以史为鉴的传统。衢州自宋代以降,编修府志(含图经)、县志多达60余次。元代《信安志》,明代弘治、嘉靖、天启《衢州府志》,及近代余绍宋修《龙游县志》,郑永禧编《衢县志》等,都是前贤为衢州留下的宝贵史料。1985年起,衢州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轮修志工作。1988至1994年间,新编市、县志相继出版,并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政区总志的编修和出版任务。这次刊行的《衢州市志(1985—2005)》,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编修市志了。
作为《衢州市志(1988—1994)》的续志,《衢州市志(1985—2005)》编修工作于2002年9月启动,起止年限定为1985年衢州设大市至2005年。主编胡锡明相告:“新版市志起始年限与旧版市志有一定重叠,主要是考虑这是一部记录衢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当代地方志,1985年衢州设大市,是衢州改革开放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如此断代,可以对衢州改革开放20年做整体的梳理和展示。”
新一轮修志以2010年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2010年之前,由韩章训任主编,其间,筹划新一轮修志总体安排,拟定《衢州市志》续修方案及凡例、行文规则、纲目,组织150余名编写人员多次开展编纂业务培训工作,为本轮市志修订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市委、市政府调整市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市志编辑部对编委人员和职责分工进行了调整,由胡锡明接任主编,着手进行志书纲目论证,确定编纂体例,并着力解决怎么找史料、怎么编写,以及如何处理志书资料性与著述可读性的关系等难题,大大加快了新一轮市志修订工作。在编纂过程中,他们立足衢州实际,将衢州发展规律和特点与方志学理论相结合;在内容上,注重典型资料、社会性资料、城市要素、地方和时代特色的记载;在体裁上,增强专记、述体、注释、图照的运用,进一步丰富市志的内容,提升市志的可读性。
2012年6月,《衢州市志(1985—2005)》初审稿编写完成。同年8月,顺利通过省地方志专家和衢州地方文史专家的初审。2013年10月,复审稿通过省地方志办公室复审。2017年,在全省98部续修市县区域总志评比中高居第一。历次评审中,专家组都对《衢州市志(1985—2005)》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指导思想正确、体例规范、内容全面、资料翔实、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特色鲜明,尤其是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和群众,是第二轮续修志书中的一部创新之作。
创新体例 为衢州留下一部高质量的地方志
古城衢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方志专家辈出。近代余绍宋的《龙游县志》、郑永禧的《衢县志》为志界公认的佳作。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在修志的同时提出了若干修志的新理念,见之于他们编修志书的《叙例》《编纂大纲》以及对当地方志源流的探讨文章等。追步前贤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衢州市志(1985—2005)》则是当代衢州方志又一力作。
衢州市志原副主编、编辑刘炘介绍,新版市志采用纵向贯穿、横陈百业的编写体例,分区域环境、居民、城乡建设、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7大篇章,全面回顾总结了衢州改革开放20年的峥嵘岁月,收录了大量鲜活的内容,他们坚持时代特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同时又有不少新的修志理念贯穿其中。
地方志是资料性文献,遵循“述而不论”,让资料数据说话的原则,资料的真实、准确、平实决定志书的成败,但可读性往往无法兼顾。而资料平面,缺乏深度,也是当今志书比较常见的毛病。为此,《衢州市志(1985—2005)》在重视基本地情的同时,选用资料力求做到面、线、点相结合,在体例中,增加了“大事记”;在章节之前,增加“无题小序”;在章、节之后设专记、附录,力求盘活全志,增加志书的可读性和学术含量。
《衢州市志(1985—2005)》的诸篇章还善于不同情况作不同的处理,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如前志未设的篇章一般从事物发端记起,有的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当向前追述和向后延伸,力求记述完整。衢州素为水陆交通枢纽,在“公路交通”节中,首记1928年境内首条公路建成通车,1941年开通公路干线,再记解放后新建的一批国道、省道、县乡道和专用道,重点记1985年至2005年公路建设发展的实况。配以照片,读来顺畅亲切,又系统保存了史料。而“从录”体例,也为收录《姑末考》《毛泽东的祖籍在浙江衢州》《抗战时期衢州地区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节录)》等重要史料、考证文章提供了便利。
图片,同样是新版市志的一大亮点。徐水坤说:“我们从3000多张图片中,精选了95张照片和8张地图作卷首图照。全志共有图照500余张,它们全面见证了1985年至2005年间,衢州的沧桑巨变。”
“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也是地方志书的应有之义,《衢州市志(1985—2005)》同样对此十分重视。”衢州市志原副主编、编辑潘玉光说,为了更好地记录当下社会,新版市志在编写体例上采用大篇章结构,对不少内容都作了升格处理。如第五篇“经济”中,专设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开发区、化学和机电工业、传媒诸章,衢州特色水果柑橘单设一章,也同样作了升格处理。第六篇“文化”中,“孔氏南宗”是衢州的一大亮点,新版《市志》作升格处理,单列一章,详记孔氏世系、支系、家庙、祭祀大典等,还专门记述了当今开展的南宗研究、弘扬儒学、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等,既有特色,又鲜活生动。再如第七篇“人物”,对前志已记的人物不再重复记述,而是附一名单,以备查考。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统一不做收录,重点突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传记,充分展现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时代风貌和人物特色。
修志为用 为衢州开发一批地方志成果
“修志为用,一直是地方志工作的基本原则。”胡锡明说,近年来,衢州市方志系统在加大对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成效斐然,在完成《衢州市志(1985—2005)》全本出版后,又先后编纂出版了《衢州市志(1985—2005)》(简本)、《衢州市志(1985—2005)》(音像版),每年编纂出版一部《衢州年鉴》,编纂出版《衢州方志提要》等,初步实现了市本级修志产品多样化。
2017年编纂和出版《衢州方志提要》,是摸清衢州市地方志编纂成果的家底,修志为用的重要成就。该书由方志出版社出版,收录有史以来至2017年衢州市范围内的新旧志书计340多册,其中市本级综合志19册、专志41册,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综合志96册,专志180册,驻衢单位志4册。“可以说,这部方志提要,是目前衢州市最全面、最权威的方志文献工具书。”衢州市志编辑汪洪才相告。
市、县各级方志系统也在持续推进旧志整理。目前,市本级已经完成现存的弘治、嘉靖、天启、康熙4部衢州府志的整理出版。常山县已完成现存万历、康熙、雍正、嘉庆、光绪5部县志的整理出版。龙游县启动实施《龙游文库》的编纂工作,至2017年底,共影印重刊万历、康熙、民国及民国志初稿4部县志以及其他子部类、经部类古籍共8函36种79册。江山市完成康熙五十二年《江山县志》点校出版,《天启江山县志》(国内无存)全本复制件从日本回归江山,并永久庋藏江山市档案馆。开化县先后完成崇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光绪、民国等县志的点校,出版《开化历代方志集成》。
“作为一名方志工作者,准确、客观记录时代,为衢州留下一部记录当下的信史,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胡锡明表示,方志工作者所有的努力,都是源于“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操守和信念。他和他的修志团队,耗时十多年,三十余次的调整修改,终于完成了《衢州市志(1985—2005)》。这其中,既有保存历史的初衷,也有资政教化的目的,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崇贤有礼 开放自信 创新争先”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