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

首页>地方频道>衢州>要闻

衢州:用“千万工程”擦亮乡土“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衢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千万工程”,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平台,以未来乡村为基本单元,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集中集聚乡村发展资源要素,全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富样板。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衢州似乎总是能“先行一步”。整合提升发展空间,创新打造发展模式,推进连片建设未来乡村,该做法获评全省第一批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为我省未来乡村领域唯一典型。目前,全市已有33个共富未来乡村加快推进。

  一幅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富美乡村新画卷在三衢大地上徐徐展开。

  全域提升 绘就乡村“共美”新图景

  “天气好的时候,我们村里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玩,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还带火了农副产品的销售。”近日,在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党支部书记黄伟民指着村里的“一米菜园”说道,“位于村民房前屋后的‘一米菜园’,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游客们还可以来体验采摘的乐趣。”

  2017年,浦山村就被评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村庄基础建设也逐渐完善。浦山村自未来乡村创建以来已投资数千万元,文化走廊、停车场、步行道逐渐成形。每到节假日,村里便会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2021年接待游客数近百万,带动村集体增收40.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更是突破3.56万元。

  近年来,衢州市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党政一把手主抓的重点工作之一,出台风貌管控实施细则,着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农村风貌迎来了华丽转身——

  房前屋后变“净”了。牢牢抓住农房整治这个“牛鼻子”,对房前屋后、边角地块、闲置区域等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打造了一批“一米菜园”“一米果园”,实现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庭院创收的美好景象。2022年,全市重点开展了百村风貌整治提升“比晾晒”行动,累计整改问题点位800余个,分2批赛出了6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田间地头变“活”了。针对土地抛荒治理难题,我市以柯城区九华乡为试点,探索建立“集体代管+五五分成”的“上铺模式”,即由村集体统一流转抛荒地,再通过强村公司、村经济合作社、种粮大户等进行统一经营,收益由集体和农户进行五五分成,实现农田增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效的“四增”目标。目前,全市已有4万多亩抛荒地实现集中流转、集中经营,成为乡村风貌新亮点、休闲观光好去处。

  乡村公路变“美”了。我市聚焦美丽沿江公路抓美化提升,分县分段分主题,集中连片种植特色彩化树种。同时结合季节时段,在各县(市、区)重点路段种植4万余亩多彩油菜花田,配套停车、露营、驿站、赏花平台等设施,打造了6条赏花精品线路和3个千亩连片油菜花观赏地,围绕“赏、游、学、玩、食”开展金花节系列活动,成为市内休闲游的网红打卡地。如今,沿着美丽沿江公路一路行驶,美好风光尽收眼底:柯城段乌桕成林、红枫为缀,龙游段珍稀彩林、瀫水相映,常山段竹海延绵、满目葱翠,实现全线四季有彩,展现出了大美气质。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整治各类农村违法违规建构筑物34.3万宗、面积1706万平方米,建成150个拆后利用示范村,乡村风貌焕然一新,成为新华社“千万工程”专栏唯一入选的地级市案例。

  未来乡村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红利

  衢州地处浙西山区、钱江源头,绿色生态是这里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大的优势。

  201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创建未来社区的重大部署。同年5月,衢州抢抓机遇、率先试点,着眼于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抓住契机、积极作为,在全省率先启动未来乡村试点建设——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轴,围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依靠“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通过“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实现“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彰显“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凸显特色、大胆探索,跑出了“先行先试”的第一棒。

  流水潺潺的大俱源溪畔,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农民墙画,与村子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这里就是用“一支画笔”绘出致富路的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

  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画笔,这个仅有800多人的小山村,参与农民画创作的村民就有300多人。依托农民画这个最大亮点,余东未来乡村自启动建设以来,先后建起共享食堂、共享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以及中国乡村美术馆、“南孔文创”等特色场景,重塑乡村产业,重构乡村生活。从卖画到卖版权、卖文创、卖风景,余东未来乡村逐渐形成了以农民画为核心的产业链。2021年,余东村农民画相关产业产值达3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万元。

  三年多来,我市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轴,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总体框架,首创“五个三”核心要义,在全国率先发布未来乡村建设规范,统筹“十四五”100个未来乡村一体布局,至今,共有在建未来乡村33个、培育推进67个。与此同时,我市还率先谋划了6个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联动周边13个村一体发展、共富共美。如常山县何家乡江源村食用竹产业发展迅猛,但面临销售形式单一、价格波动大等难题。自从和接壤的强村——樊家村、何家村联合打造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之后,他们突破了原先自己单打独斗的局限。3个村联合成立强村公司,统一开展土地利用、产业规划和品牌运营。强村公司发挥樊家村地理位置优越、客流量大的优势,加强技术扶持和营销力度,使全乡的食用竹产值提高20%,带动了300余农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

  乡村变美、变富之后,以“物”为基础的乡村发展模式,就会慢慢转变到以“人”为核心上来,让美丽乡村真正变为幸福乡村。

  草木葱茏、碧波荡漾的开化县下淤未来乡村,紧扣“艺创源乡·乐活下淤”发展主题,以改革推动要素流动、资源盘活,通过共创、共融、共生、共享,全力打造一个集乡土味、乡愁味、乡村味、乡情味、艺术味于一体的未来乡村。同时,创新土地预流转、确权不确地等改革模式,打通要素流动通道,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吸引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形成“人、地、钱”的良性循环和高度集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释放源源不断的红利。

  遍地开花、有声有色的未来乡村,如同一颗颗点缀在三衢大地上的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光芒——江山市大陈未来乡村围绕“村歌发祥地·大陈幸福家”主题,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农村功能单元;柯城区妙源未来乡村突出“二十四节气”主题,形成了“春文化+业态+研学”的产业链;衢江区莲花未来乡村以“三生融合”模式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村产文旅融合、邻里共享发展等项目。衢州的乡村如同一幅美丽山水画卷,正徐徐展现“未来”的模样。

  共建共享 村民物质精神双“共富”

  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的国际花菇产业园内,一簇簇可爱的花菇竞相绽放,养护工人们穿梭于各个大棚间,把一朵朵花菇轻轻采摘下来,放入筐子里。

  龙游国际花菇产业园于去年9月正式投产,种植面积达200多亩,涵盖花菇种植、加工、冷链等业务。在展示车间内,花菇面、花菇粉丝、花菇酱等花菇的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该项目的建成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小南海镇18个村还集体入股,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20万元。

  从团石村夜经济的火爆,到国际花菇产业园的建成,小南海镇作为“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的重要节点,紧盯特色产业,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让百姓有事干、有钱挣。

  近年来,我市将“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主平台、主战场,整合市县两级“大三农”资金17.6亿元,聚力推动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大行动在诗画风光带上先行先试,打造标志性成果。常山香柚产业园、龙之梦·六春湖、花语世界生态产业园等一批农文旅融合大项目在诗画风光带沿线落地,189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02.35亿元。其中,今年建设项目98个,已完成投资86.05亿元,吸收8000多名本地农民就业,预计人均可增收1.7万元。2021年,诗画风光带沿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00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234元。

  围绕满足村民高品质生活需求,我市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将爱心食堂、村民超市、就医买药、邮政快递等事项进行整合并集成于“乡村生活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目前,全市已启动第一批18个乡村生活馆建设,整合村集体闲置农房资源,进行微改造、精提升,设置8大标准服务场景和27项选配内容,让村民在家门口过上城里生活。

  乡村治理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惠民利民。资源要素的集聚整合,大大丰富了村庄文旅资源;“数智”乡村建设,开启了乡村治理新模式、乡村生活新风尚,让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倍增,实现物质与精神双“共富”。

  奋进新时代,书写新征程。接下来,衢州市将以全新的面貌、奋进的姿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乘势而上、久久为功,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平台,以未来乡村建设为引领,进一步集聚资源要素、提升乡村风貌、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数字赋能,奋力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96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