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读书

南京文化之谜,藏在这本书中...

  作为“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地方文化史”已陆续推出淮安、常州、苏州、无锡等卷,近日,《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数十位南京地方文化史方面的知名专家历时六年,为南京文化修史立传,精准画像,一大批南京文化史上的有趣故事在书中同时披露。

  最早的“南京面孔”是啥样

  南京是我国著名“四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南京扮演过政治中枢、军事重镇、商业都会、交流中心、时尚之都、天下文枢等多重角色。在这其中,文化始终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和灵魂。

  “‘南京卷’汇聚了范金民、杨颖奇、李天石等一批南京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参与撰写。”“南京卷”主编之一、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卢海鸣介绍,“南京卷”历时6年编撰,体现了南京地方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准和最新研究成果,书写了南京人的精神谱系和文化脉络。

  南京的历史究竟从何时发轫?“南京卷”给出的时间节点是:约50万年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祁海宁介绍,上世纪90年代,学者在南京江宁汤山葫芦洞发现了2枚古人类头骨化石、1枚古人类臼齿化石。其中,1号头骨化石可能属于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被称为“南京直立人”,学术界倾向于认为南京直立人生活的绝对年代距今约50万年。“这块珍贵的化石不仅是南京人类历史的源头,也是江苏人类历史源头。”

  从距今约6000多年开始,文明的曙光开始在如今的南京大地上闪现。先民们在今南京地区建立了许多原始聚落,南京进入“聚落时代”,经历了以北阴阳营遗址第四层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夏代的点将台文化——相当于商代的“湖熟文化”的发展序列。最新的考古发现也不断丰富着南京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去年12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宣布,在南京西街遗址发现的“长干古城”始建于3100多年前的商周,将南京建城史前推了600多年。

  “南京卷”的彩页部分,第一张图片就是浦口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制人头像,它被称为“金陵先祖”或“最早的南京面孔”。书中介绍,营盘山遗址发掘的人面陶塑像距今已有5000多年,人像是头戴束冠形状的男性老者,形象生动逼真。人面陶塑像可能是人们对意识中祖先或神的形象进行的可视化改造,也有可能是对原始先民的直接临摹。

  “大萝卜”性格,至少在南宋就已形成

  在中国古都中,南京是拥有名号最多的城市之一,曾使用过的正式名称有70多个,知名度最高的是“金陵”。那么,“金陵”二字从何而来?书中给出了较为权威的说法,认为唐代许嵩《建康实录》中的解释较为可信,“金陵”是指“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华阳金坛”是指常州金坛和镇江句容交界的地方,此地自古产铜,古代以“金”指“铜”。也就是说,“金陵”二字,是指与产铜的“华阳金坛”地脉相连。公元前333年,楚国击败越国,夺取了今天的南京区域,在此设置城邑,命名为金陵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金陵”二字,从此流传至今。

  “南京卷”认为,六朝是南京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明初至清中期是第二个高峰期,这两个时期最为值得南京人自豪。回望风流俊逸的六朝,学者将南京的这300多年比作中国文化的“文艺复兴时期”,建康城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所分科大学——南朝“四学馆”,出现了《文选》《文心雕龙》《玉台新咏》《诗品》《画品》《后汉书》《宋书》《抱朴子》《弘明集》等经典传世名著;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明朝,值得骄傲的例子太多,仅以永乐六年在南京编纂完成的《永乐大典》为例,全书共22937卷,引得近代以来知名度最大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为之“折腰”,叹服它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为南京地方文化修史的过程,也是在为南京地方文化“画像”。“南京卷”归纳出南京文化具备的六大多元特质:兼容并包、坚韧不拔、文脉悠长、勇于创新、崇文尚读、开放进取。“南京人常被称为‘大萝卜’,这个称呼其实反映的是南京兼容并包的城市性格。南京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人口迁徙,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的涤荡下,不同文化在南京交融、碰撞、激荡,形成了兼容并包、充满博爱精神的南京文化。”卢海鸣说。

  著名民俗学者、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深入分析了南京人“大萝卜”的性格。他认为,南京的古都风韵、文脉豪情和江南的灵秀山水相互映衬,造就了南京人的独特个性,生性开朗,坦荡大气,处事不狭隘,不使心计、不排外、不欺生,不尚奢华、甘于淡泊。早在南宋,诗人杨万里就说南京“其俗毅且美”“其士清以迈”,可见这一性格至少在千年前就已经形成。

  外国使臣送来的麒麟,其实是长颈鹿

  “坚韧不拔”是南京另一个重要的城市性格。“南京卷”透露,历史上南京发生的战事有106次之多,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洛阳(70次)和第三名的西安(52次)。神奇的是,每次战火破坏之后,南京都能以超乎寻常的坚韧品格浴火重生,延续文明星火。“南京卷”用大篇幅介绍南京在文脉传承方面的杰出成就,隋唐时期的李白、刘禹锡、李商隐、韦庄、杜牧等的金陵怀古诗,清代孔尚任《桃花扇》、袁枚《随园诗话》、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哪一部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杰作?

  “南京卷”力图展示古老南京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创新性也体现在科技上”,江苏省社科院王卫星研究员介绍,早在六朝时期,祖冲之就在南京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七位数,比外国数学家领先了1000多年。

  “古代南京的开放进取也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卢海鸣说,早在六朝时期,很多国家都派出使者,通过海路或陆路与当时的六朝都城建康进行交流。梁元帝萧绎曾经绘制过一幅《职贡图》,真实记录各国人士的服饰装束、脸型肤色。到了明代,在郑和航海壮举的影响下,海外各国纷纷遣使来到南京朝贡。一幅明代的宫廷绘画《瑞应麒麟图》显示,一头珍奇的动物作为敬献给中国皇帝的礼物,被送到南京。而在现代人看来,这幅图上的“麒麟”,原来是产自东非大草原的长颈鹿。

  中西文化的交流,让南京形象在海外广泛传播。在欧洲,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家喻户晓,欧洲王室纷纷追捧和仿建这座建筑。“南京卷”介绍了大报恩寺琉璃塔“走红”的经过,这主要归功于1653年荷兰画家约翰·尼霍夫在其游记中的介绍:“这骄傲的建筑,堪比世界七大奇迹”。此后,大报恩寺琉璃塔成为西方人来到南京不能错过的“打卡点”,被安徒生写进《天国花园》,在很长时间内作为建筑奇迹,成为南京乃至中国的象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4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