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

首页>地方频道>衢州>社会

衢州以“五铁”治“五水”,打造浙江最美水乡

   翠绿青山衔金银,一江碧水淌财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衢州以“五水共治”统领、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步伐,坚实又从容。

  2015年,衢州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以铁的决心、铁的信心、铁的政策、铁的方法、铁的纪律“五铁”治“五水”,“五四三”联动,点线面推进,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治水答卷!

  ——水质提升。衢州市出境水考核为优秀,全市21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比2014年同期上升4.8%,144个乡镇(街道)交接断面水质监测达标率96.1%,比2014年同期上升20%,“四个全市域”治水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亮点频现。全流域生态化治理模式、生猪养殖“零排放”、智慧环保实战化运用、“河长”赛水赛歌、金融治水等48项创新性工作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

  ——转型见效。食品饮料、造纸、医药健康等涉水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迅猛发展。2015年,全市涉水规上企业产值达275亿元,同比增长10.3%,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两成;休闲旅游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

  确立新标杆,铁腕治水越来越有力

  2014年,衢州首夺大禹鼎,这是一枚治水“奖章”,更是省委、省政府对衢州的期待和鞭策。生态屏障越筑越牢固,生态底本越守越坚实!

  2015年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衢州市委主要领导就在全市机关干部大会上宣布,2015年要主动拉高标杆,全面实现“四个全市域”,即全市域河道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全市域消除垃圾河、黑河、臭河;全市域禁止河道采砂,推广矿产机制砂;全市域推广生猪和水产生态环保养殖,并层层签立“军令状”。

  一场声势浩大的,以“控源头防反弹”万人治污大会战为主题的“清三河”提升战,随即在三衢大地上风雷般展开!

  在这次大会战中,衢州市除全面复查评估已摘帽的“三河”外,把排查整治的重心下移到全市所有的河、湖、沟、渠,对排查中发现的1556个问题即查即改。两个月内发动80余万人次参与。

  同时,衢州制定了比省里要求更严格的“清三河”衢州验收标准,并在5至7月份邀请衢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近3000多人次参与“清三河”验收。

  在强势开局的同时,衢州严格过程管理,全面实施综合督查双月排位、人大政协每月暗访、市县媒体每周曝光制度。其中综合督查由市领导带队,双月开展一次,各县(市、区)排位在《衢州日报》上公示;专项督查由市级部门牵头,每月1次,结果计入综合督查得分。同时,建立阳光治水机制,持续保持曝光强度,市级媒体每周曝光2次以上。年内市级媒体已曝光78次,县级媒体曝光328次,以市治水办名义下发交办单204份。

  衢州市领导身体力行,年度治水24项重点工作,1项1名市委常委或市政府副市长牵头负责;1条河道1名市领导担任市级河长;时间紧、难度大的市本级项目,1个项目1名市领导具体挂联。建立了“五水共治”通报约谈制度,2015年,全市对143名治水不力、作风不实、项目推进不快的干部进行了约谈问责,其中市管干部5人,县管干部75人。

  铁腕治水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柯城区、常山县、江山市“清三河”达标县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全市2/3县(市、区)通过了省级“清三河”达标县创建,“五水共治”项目全部如期完成!

  抓住关键处,源头治水越来越精准

  衢州在全省来说经济体量偏小,要打造现代田园城市,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集中攻坚,组合推进。

  以生猪养殖为代表的农业面源污染是衢州第一污染源,养殖规模原来有761万头,而且普遍是农户散养、小规模养,治理难度很大。衢州以“快”字当先,一手抓减量,在前两年削减216万头的基础上,仅用半年时间就再次完成210万头削减任务;一手抓提升,全市域推广了“龙游开启”“衢江宁莲”“常山大公”“龙游吉祥”等工业化及生态化治理模式,全面探索实行第三方监管机制,全市保留的规模猪场基本实现生态环保养殖。

  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建设是各地治水普遍存在的短板。衢州市全面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设施)提标改造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0%以上,县级以上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014年初的15万吨提升到26万吨。6个县(市、区)级污水处理厂及已完成提标改造的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实行第三方运维模式。常山、江山、龙游、开化污水处理项目以及江山峡口引水工程均采用PPP模式,用8400万元政府资金撬动投资6.1亿元。同时,深化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开展千村“百万妇女学贺田”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大行动,创新建立垃圾有效集中处置模式,对可回收垃圾,创新推广“垃圾兑换超市”模式,直接兑换纸巾、垃圾袋等生活用品;对可堆肥垃圾,推广阳光房处置模式,沿河沿溪148个村布局启动实施太阳能辅助好氧堆肥处置试点。

  针对衢州产业以化工、造纸、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为主,低小散现象较为突出的现象,以铁的手腕抓工业污染整治,坚决对柯城航埠、开化封家、衢江峡川3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实行停园整顿,全面完成六大重点行业248家企业整治,并大力实施特色行业和农村小企业(小作坊)整治,完成农村小企业(小作坊)整治889家,取缔关停127家,立案查处33家。

  打出组合拳,转型治水越来越清晰

  治水,不仅是提水质、美水景,更是调结构、促转型。

  衢州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作为组合拳来打,共盘活存量土地1950亩,腾出用能41.9万吨标煤,节水605.6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4%,减少废水排放47.3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下降了18.5%。

  在治水的强势推动下,衢州的一江清水已经从最普通的资源变成了经济发展的“金名片”,娃哈哈、明旺、伊利、百威、均瑶等一批食品饮料规上企业纷纷落户衢州,一批造纸、医药健康产业也“逐水而来”,2015年全市涉水规上企业产值达275亿元。

  “治水+农业”,使衢州一跃成为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全国样板。2015年11月9日,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会在衢州召开,与会代表对衢州以“五水共治”助推生态循环农业做法赞不绝口。而这背后,是衢州1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10个示范主体、80个生态牧场和4745家家庭农场对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追求。

  治水与城乡建设转型的有机融合,使衢州现代田园城市魅力更加彰显。市本级围绕信安湖,启动了十大涉水项目建设,城市核心滨水魅力区即将精彩绽放;乡镇、村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沿河沿岸重点打造生态农业观光示范点200多个,并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3A、4A级以上景区。2015年7~9月份开展“亲水节”七大系列活动,接待外地游客130万人次,打响了衢州亲水游品牌。

  持续抓机制,长效治水越来越稳健

  治水要长远,基层是关键,河长是重点,法治是保障。

  2013年10月,衢州就按照“一村一干部”的要求,从全市机关部门选派了1480名干部进村驻点担任生态指导员。2015年,衢州继续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在全省率先建立了“1+5”基层治水体系,以乡镇(街道)为责任单位,以行政村(社区)为责任网格,划分治水护水责任单元,并建立起了一整套基层治水运行标准和规则,全市1480个行政村,村村1套保洁方案、村村1套考核细则、村村1名农村环保监督员、村村月排名季定档。为深化该体系建设,衢州组织培训30万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开展了“百河提水质美水景竞赛活动”,评选出了全流域治理样板河道10条、原生态美丽溪流20条、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20个;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在中小学发放“五水共治”科普读本23万册。

  针对源头地区水系密布、支流众多的特点,衢州以“流域河长制”为主抓手,创新建立了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联动治理、联动保洁、联动巡查、联动考核的全流域生态化治理机制。目前,全市已打造庙源溪、乌溪江、铜山溪等全流域生态化治理河道31条。

  为确保“河长制”不流于形式,衢州市构建了“123”的河长履职管理模式。“1“就是一个考核管理办法,把重点放在落实乡镇级河长“管保治”职责上,年底评选出20名优秀河长,并对履职不力的58名乡镇级河长进行约谈问责。“2”即智能监管平台和河长赛水2个平台。全市1663名河长安装了生态家园APP应用软件,开展了县乡村三级河长赛水赛歌活动,全市10余万群众参与。“3”即“河长牌”“河长手册”“河长履职机制”3个载体。河长“冠名制”换为“责任制”的做法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

  治水常态长效,还要法治支撑。衢州市启动智慧环保实战化运作,有效整合智慧环保平台与环境执法行动,累计开展亮剑执法行动80多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09起,罚款1389万元。同时,把执法方式向立体化转化,通过白天改晚上、前半夜改后半夜、晴天改雨天、上班时间改休息天错时执法,检查企业2000余家次,下达现场监察意见280余份。深入推进“督查+执法”,全市域组织开展“五水共治”和环境保护百日执法大行动。2015年,已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26起,公开曝光典型违法案件30起。

  2016年,衢州市将按照“狠下一条心、再拼五年”的要求,大力度、高水平推进“五水共治”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建设,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6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