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首页>地方频道>常州>要闻

体育局:深化教体融合 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委《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取得一定成效。

一、优秀教练进校园工作

我市积极推进“冠军教练进校园”“走进冠军摇篮”等系列活动,鼓励市少体校、运动学校和军体校的专业教练进校园,自编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市少体校的游泳、体操、体适能、乒乓球、蹦技、击剑,市运动学校的篮球、足球,市军体校的射击、射箭、柔道、跆拳道等都在周边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全市共50余名教练员进入学校进行运动项目专业教学,让学生享受专业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跟班体育教师的训练教学水平,同时也解决了我市各项目招生难问题,为运动员选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市教育局和体育局每年联合制订常州市中小学生体育竞赛计划,共同出资,共同组织,今年计划开展青少年体育比赛33项次,目前共举办24项次,参加人数近8000人次,为我市青少年参加体育赛事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还联合市教育局举办暑期阳光体育夏令营活动,开设营地109个,参加人数超过50000人次。创新组织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种类型亲子活动112场次,10634组家庭参与其中,覆盖人数达3万人次。

三、推进市队校办(联办)工作

近年来,为了推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我市在后备人才挖掘和培养上下功夫,积极推进体教融合,促进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推行“市队校办”模式。联合市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常州市名校办名队管理办法》《常州市体教融合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了职责,规范了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7所学校承办了14个运动项目的市运动队,占我市办队项目的53%;另有15所学校解决16个项目的市运动队运动员读书问题,切实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四、重点突出校园足球和篮球工作

市体育、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校园足球和篮球项目特色校建设,制定出台《常州市校园足球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常州市校园篮球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每年设立校园足球和校园篮球专项经费,用于足球和篮球示范校、试点校的场地条件改善、师资力量能力水平提升、人才输送奖励及训练经费补助等;目前共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106所、校园篮球特色校26所,市级校园足球示范校38所、试点校73所。对足球和篮球运动员升学实行直通车政策,建立了足球、篮球项目“一条龙”培养体系,运动员招收不受学区限制,保障了运动员文化学习,促进了我市青少年足球和篮球的快速发展。

五、统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使用

市体育局、教育局与市级平台公司深度合作,在新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上与我市体育运动项目布局相结合,探索推进学校场馆多元化开放管理模式。市外国语学校、北郊初中、田家炳高中、二十四中天宁分校等多所学校的体育设施由市级平台公司组建专门的场馆管理公司运行,在满足学生使用的基础上对社会开放,取得较好效果。

六、落实青少年健康关爱行动

为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市体育医院已连续开展六年青少年健康关爱行动,市体育、教育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青少年脊柱健康公益筛查的通知》。今年以来,已完成50所中小学4.6万余名学生的筛查工作,预计全年将超6万名,同时在各种媒体平台开展脊柱健康知识宣讲,有效预防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发生和发展。

七、全方位做好保障工作

为贯彻落实深改委关于体教融合的相关精神,确保青少年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市进一步完善了体教融合工作保障。一是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市体育局、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见》文件,对体育特长生和优秀运动员招录进行了明确,今年共解决小升初66人、初升高50人。二是落实青少年赛事和活动经费保障。市体育局、市教育局每年列支专项经费近1500万元用于保障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及体教融合的相关工作。三是完善科研医疗保障。依靠市体育医疗科研所(常州市体育医院),成立7个训科医服一体化工作组,为全市各运动队日常训练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也为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供机能测试、运动损伤诊疗康复等医疗技术保障。四是强化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市体育、教育部门协同合作,在武进区鸣凰中学开办运动学校办学点、延陵中学与市实验初中实行集团化办学,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切实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5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