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承孝安 张永胜)3月31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和解读《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让更多市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共同守护“碧水清波漾,苍山松涛涌”的生态基底,共筑芜湖市“绿水青山赋能发展,长江文脉赓续传承”的新图景。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将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等发展目标,着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示范区。着力构建国土空间最优生态网络结构,强化重要生态区域、主要生态廊道和关键节点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建设“更富魅力的山水宜居江城、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稳固“一核两屏七片十三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正向演进。
《规划》明确了五项重点任务与工程。
系统构建长江生态廊道——以“一江多廊”为框架,统筹长江干流及青弋江、漳河等支流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分区管控与岸线生态化改造,推进禁渔政策落地、水源涵养林带建设及沿岸景观风貌提升,构建复合型蓝绿生态网络。同步强化交通干线防护林带与城乡绿化体系衔接,通过野生动物通道建设增强生态斑块连通性,形成“水陆统筹、城乡协同”的廊道网络。
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治理——聚焦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实施堤防加固、河道清淤及山洪预警系统优化;推进长江干流与青弋江、裕溪河等重点支流水质修复工程,确保2025年断面水质全面达标;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湿地生态修复,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森林生态屏障功能强化——以南北山林生态屏障为核心,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林分结构,建设国家储备林与防护景观林带;实施退化林修复与森林经营体系改革,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平,构建“山地保育—平原防护—城市景观”立体化森林生态系统。
全域国土空间优化调整——推进农用地整理与建设用地整治,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田林网修复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统筹低效用地再开发与生态空间修复,建立“占补平衡”机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协同。
矿山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分类治理24处废弃矿山与88处生产矿山,通过地形重塑、植被重建与地质安全隐患治理实现生态功能恢复;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构建“源头防控—过程修复—长效监管”全周期治理模式。
《规划》共划定重点区域37处,拟定重点工程155项。通过分类、分项施策保障在系统保障芜湖市生态安全的同时,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方面,《规划》中指出,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建立规划编制动态跟踪督导机制和实施过程全周期监管体系,系统推进规划编制与落实工作。强化资金保障,统筹财政预算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优先保障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湿地水质改善等重点工程。实施全周期精细化管理,依托遥感、GIS等技术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对生态修复工程实时跟踪与效益评估,并通过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及合法性审查优化决策科学性。深化科技支撑能力,整合高校及科研机构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专题研究,推动修复模式创新。构建公众参与体系,通过门户网站、座谈会等多渠道公开征集意见,加强生态理念宣传与技术培训,培育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治理合力。同时,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与协同治理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完善政策衔接,确保规划目标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度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