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中学附小的孩子拜访朱炳仁了解大运河申遗故事。
前不久的一周,对大关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大关中学附小”)的孩子们来说有点特别——一周里不坐在教室里上课,取而代之的是走出校门,通过综合实践来完成一个个学习目标。
今年恰逢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大关中学附小又是一所运河边的小学,此次学校的综合实践,聚焦的便是“大运河的变迁”。
五年级学生小周是一位新杭州人,研究过程中,她很好奇过去的运河是什么样。小姑娘来到了位于运河、余杭塘河、小河交汇处的小河历史街区做调研。脚踏在青石街面,看着街边白墙青瓦的老建筑群,远眺着碧波的河面,小周完全被眼前江南水乡的美景所吸引。
“以前这里可是另一副模样。”调研过程中,小周遇到了姚大伯,他是这里的“老土著”,“老底子时,因管理不善,运河河道逐渐被淤泥阻塞,再加上河道两边工厂的废水和居民的生活污水排入河中,使得河水散发着一股臭味。我们当初就曾搬离过这里。”后来随着杭州大力治理河道,对小河直街采用了“旧包新”的修缮,姚大伯家又搬了回来。现在的历史街区不仅保留着历史韵味,还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和文化创意产业,十分热闹繁华。姚大伯如今最大的乐趣,就是茶余饭后来街上散步。这次调研,让小周收获满满,她在调研日记里这样写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是真的感同身受。运河治理好了,也带动运河经济的繁荣,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满满。”
说起运河申遗,其中一个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那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运河三老”之一的朱炳仁。大关中学附小的实践小队专门拜访了朱大师。
2005年12月的一场活动中,朱炳仁被郑孝燮、罗哲文两位专家为大运河申遗的想法深深吸引,三位平均年龄达77岁的老人一拍即合,当即起草了联名信寄给运河沿岸18座城市的市长。没想到,正是这封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运河申遗热潮。谈到运河申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时,朱炳仁和队员们分享道:“大运河跟其他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大运河是活的文化遗产。它在发展、它在变化,是灵动变化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这一代人都应该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介入到大运河的发展中去,让大运河更美好。”
这次实践活动,大关中学附小2—6年级的孩子都参与了。高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运河的人文历史元素,低年级的孩子则聚焦更为具象的美食、桥梁等与运河有关的点点滴滴。这次实践,校长杨红霞陪着学生们全程参与,她觉得很有意义:“当前,拱墅正在打造‘运河思政’教育品牌,如果只是灌输知识,孩子们感触不深,而通过真实的实践体验,让大家对大运河的了解变得立体起来,有助于培养他们成为爱祖国、爱家乡的现代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