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泰顺百丈镇建民村的抗震安置点,因行动不便、无法自行办理不动产权登记,也没有智能化设备,让当地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犯了难。温州“泰好登”登记队伍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把窗口装进背包里,历经1小时车程,把服务“搬”到家门前,为大家办理了业务,赢得一片赞声。
从“窗口受理”到“远程帮办”,再到“上门办理”,近年来,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面推进公共服务数字赋能,不断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应用拓展,持续完善不动产登记基层服务体系,将服务窗口延伸至基层,让政务服务走出大厅、走进院坝,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米”,进一步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服务窗口“搬”到家门口的创新举措,也受到央媒关注。近日,央视新闻专题报道了我市不动产登记向海岛山区延伸服务工作,温州经验再次走向全国。这也是继去年全省首个水资源类项目登记落户我市后,央视新闻再次对温州确权登记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数据连点成面
群众办事“一次都不用跑”
我市山区、海岛面积占比超70%,有洞头、永嘉、文成、泰顺、苍南等5个山区海岛县,偏远村镇至县城政务中心往返常常要耗时3-5个小时。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留守老人占比高、历史遗留问题多、部门协作不畅等问题,长期以来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显著。对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聚焦山区海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将不动产登记作为突破口,创新政务服务机制,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由“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再向“一次都不用跑”转变。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充分发挥“数字智登”的便利优势,让数据线先跑,牵头统筹设置“不动产智治”平台应用场景,打通19个部门数据,整合44类事项,主动提取公安身份信息、工商登记信息、契税缴纳信息等,实现高频业务全时空、全天候智能服务“零距离”,大大提升服务质效。
如今,AI在政务服务得以应用推广。苍南县自主研发不动产“AI智库”,设置办公助理、法律顾问、职场讲师等七大应用场景,全方位提供智能问答、政策咨询、办事引导等多元化服务。文成县创建为侨服务“全球通”服务场景,提供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实现“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和“跨境通办”, 以“数字工具”突破地理约束。目前,我市网办率从2020年的41%提升至90%以上,材料共享比例从6.9%提升到65.7%。
窗口装进背包
减少跑腿里程超5.8万公里
“走出大厅、走进院坝”,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基于温州的地理现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人力投入”弥补设施短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针对出行困难、沟通不便的群众,选派精通方言的工作人员,配备必要设备上门,协助上传资料,并同步审查,确保及时反馈问题、补齐材料。针对山区海岛消息闭塞的情况,梳理汇总登记常见问题,联合乡镇干部共同下村,上门解答群众咨询,宣传不动产登记法律法规,回应群众关切。
目前,温州成立37支登记先锋服务队,充分发挥“泰好登”等服务机制,以背包上门无偿办、帮办代办零跑办、专属服务定制办等多样化形式,打通登记服务“最后一公里”。2024年,全市资规部门共为山区海岛地区开展上门帮办代办服务2.9万次,减少跑腿里程超5.8万公里。
一站式集成服务
惠及群众超5.3万人次
为了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捷,温州统筹跨部门流程再造,实现一站式集成服务。如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偏远乡镇设立“农房登记流动工作室”,建立“周三见”机制,定时定点开展现场登记服务。强化不动产登记与属地镇街、税务、拆征部门等6大部门协同联动,推进不动产登记与安置房结算等10大事项深度融合,回迁安置户完成安置房结算后,即可申请办证,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目前,全市已设置“登记分中心+便民中心”延伸服务点111个,覆盖率达73%,惠及群众超5.3万人次。
截至2024年底,全市确权登记条线18个单位11名个人获上级表彰,5家单位获评万(千)人评议满意单位,3家不动产登记窗口获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在2023年市本级1317个参评处室(站所)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满意单位。我市保交房项目办证攻坚工作经验获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批示肯定并要求全国推广,农经权延包登记、不动产登记前端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2项改革成效获自然资源部专刊推介,“助万企.惠万家”特色服务获中国不动产官微专题刊发向全国推广。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服务群众永无止境,接下来将继续坚持“为企业发展减负、为群众办事通路”,进一步优化“不动产登记+互联网”等服务模式,让城乡群众能均等享受“有速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政务服务。(记者 林迎颖 通讯员 张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