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南京市交通运输局交通执法总队验船师团队来到中石化南化公司江北码头,对趸船“南化尿素1号”进行初次检验,这意味着该船将由趸船变为浮动设施。记者了解到,这是我国《内河浮动设施检验规则(2024)》生效以来全市开展的首艘浮动设施检验,也是2025年南京交通部门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之一。
“慢一点,慢一点,再把线放长点……”当天上午,在验船师的监督下,一台扣在吊机上的水下机器人,被缓缓吊起后准备入水。
甲板上的操作人员紧握遥控手柄,指挥水下机器人按照预定路线到达检测位置,机器人拍摄的水下部分高清影像被实时传输至监控屏。验船师通过现场屏幕检视,就可以甄别船舶情况,例如船体外板、底板的焊缝情况、油漆情况等。记者通过监视屏看到,在规划路径中,如发现船底表面水生物覆盖较多,水下机器人还可以立即启动水下清扫功能,利用两支清扫滚刷对指定部位进行清扫,以便后续检视。
“以前这类船舶都需要送到船厂进坞检测,或者由潜水员下水探摸检查。”市交通运输局交通执法总队五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朱勤一介绍,现在采用水下机器人,最大的好处就是时间短、效果好,更容易让检验人员甄别船底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当天进行检验的“南化尿素1号”船长115米,船宽14米,上面装有高达26米的大型卸船机,是南化公司全厂生产用煤的唯一装卸场所。按照规定,该船使用年限超过24年,每4年需要检验一次。
让企业头疼的是,如果进坞检验,因趸船本身无动力,需要拖轮拖航,同时因该船超高,稳定性较差,在长江上拖带时需要多艘拖轮护航,抛起锚、拖带、护航、进坞等直接成本将近200万元。另外,进坞期间如找不到替代趸船,可能导致停产作业1个月左右,极大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了解到企业困境后,南京交通部门组织船检团队对新生效的《内河浮动设施检验规则(2024)》和该船原来执行的《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相应条款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对船舶现状和水域环境进行充分评估后,我们提出将该趸船转为浮动设施并执行初次检验的建议。”朱勤一告诉记者,和趸船相比,浮动设施在一个检验周期内船底外部检查(进坞检验)不仅会减少频次,同时在满足相关条件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水下检验方式替代进坞检验,船方将在整个营运期间都受益。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储运部副经理杨凡告诉记者,当时听到交通部门的这个建议后特别激动。对于企业来说,这样既能帮助他们解决趸船进坞难的问题,还确保了码头持续运转,避免生产中断。“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为企业减负、降本和增效。”杨凡表示。
据统计,目前南京辖区各类趸船共113艘,主要作为港口企业码头设施和相关支持保障设施。为保障辖区企业正常生产作业,同时规范检验技术要求,南京交通运输部门还制定了《现有趸船转为浮动设施初次检验工作指南(试行)》,明确了适用对象、受理条件、检验流程和工作职责等事项。“目前还有两家企业的5艘趸船正在申请。”朱勤一告诉记者,这是南京交通部门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助企纾困、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