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合肥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连日来,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固镇路校区建设正在进行扫尾工作。该校位于庐阳区北二环路与四里渠西路交口西南角,设36个班,预计今年9月招生。 赵明 摄

连日来,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固镇路校区建设正在进行扫尾工作。该校位于庐阳区北二环路与四里渠西路交口西南角,设36个班,预计今年9月招生。 赵明 摄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

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持续举办“合肥请您来”活动,千方百计稳岗促就业;家门口的“名医名科名院”越来越多,优质医疗触手可及;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

近年来,合肥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抓好民生保障,扎实推进各项民生任务,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幼有所育

4月2日,合肥一中淝河校区项目建设实现关键性突破:两栋学生宿舍及教师值班宿舍、一栋教学楼率先完成施工,成为首批达到交付标准的单体建筑。

与此同时,合肥八中运河新城校区项目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近年来,合肥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作为“重头戏”,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学校。2023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10所、新增学位8.5万个。在园幼儿公办率和普惠率达60.2%和92%。

在合肥一中淝河校区,一条1150米长的风雨连廊,连接全部14栋地上单体。学生在烈日或雨雪天气可以通过连廊往返于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楼等。

合肥八中运河新城校区,以运河水系为主干,串联徽风雅院、银杏轻舞、钟声悠扬等多个特色建筑景观。每个教室安装16盏护眼灯,保证学生用眼健康。

最美的建筑在校园,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已成为合肥市民的广泛共识。

校园门口,同样不缺风景。在校园入口处,供家长休憩等候使用的石凳、条凳、遮阳棚、雨棚等,逐渐成为标配。新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三件套”,即门口有家长接送等候区,就近有小游园,同时配建公厕,进一步方便市民。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市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安心托幼”行动、“老有所学”行动和困难学生资助活动等。2023年全市发放高中阶段学生资助资金2.75亿元,资助学生23万人次;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2130万元,资助学生6.39万人次;发放学前阶段资助资金2108万元,资助幼儿1.75万人次。218所学校少年宫免费开展暑期托管活动。687所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97.4%。从严落实“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免试入学、不得择校”等要求,稳妥推进城区1132名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系列改革举措有效缓解了“入学难”“择校热”。

如今,合肥正全力以赴把每一所学校办好、把每一个孩子培养好,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中稳步前行。

劳有所得

4月23日,“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合肥大学专场对接会在合肥大学举办,邀请52家单位提供3000余个工作岗位,让毕业生“足不出校”,即可挑选心仪的“岗位”。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2023年5月起,合肥市持续举办“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诚邀高校毕业生来肥留肥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参加活动可享受交通费补贴、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体验合肥文旅等优惠政策。在肥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还可享受租房购房补贴、社保补贴等一系列青年人才政策。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合肥始终把就业工作紧紧抓在手上、牢牢扛在肩上,千方百计巩固就业成果,想方设法稳定就业形势。

落实落细稳就业政策,加快推进就业创业服务“舒心领、畅通办”,普及“免报直发”“即申即享”,落实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确保政策红利高效直达市场主体;精准搭建用工服务对接平台,落实“三级三方服务千企”和人社服务专员机制,强化“一企一策”包保服务;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场招聘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聚焦困难群体就业,开展个性化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兜牢就业底线……

不出小区也能找到心仪的工作。依托“三公里”就业圈平台,合肥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全市368个城市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2023年,全市“三公里”就业圈新增岗位10.2万个,新增灵活就业岗位2.5万个。

持续厚植就业沃土,托举群众“稳稳幸福”。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9万人,占全省20.6%,同比增加1.3万人,增幅9.5%。新招引大学生35.2万人,同比增加5.1万人,增幅16.7%。

病有所医

日前,家住庐阳区的李女士前往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在微信里关注“健康合肥”官方公众号并办理电子健康卡后,李女士线上成功预约专家门诊并就医。

“挂号、充值缴费都不用排队,一部手机全程搞定,节约了很多时间。”李女士称赞不已。

为提升老百姓就医体验,合肥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依托电子健康码整合各类院内就诊卡,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一码通用,目前已打通诊前、诊中、诊后就医全流程。通过健康合肥APP、官方公众号、小程序等渠道,市民可随时随地线上预约全市各大医院号源。就诊结束后,手机收到就诊结算通知,点击即可缴费结算,无需排队。到药房使用电子健康卡二维码,扫码取药,方便快捷。

相比以前的实体卡,电子健康卡还具有一次性注册,终身使用,跨区域、跨机构通用等特点。

聚焦“病有所医”,近年来,合肥不断扩大健康服务总体供给,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全面推进“健康合肥”建设。

质子放疗是目前国际上最尖端、最先进的新型放射疗法。4月3日,中国科大附一院离子医学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正式开诊。这意味着,质子放疗技术将惠及更多患者。

合肥人家门口的“名医名科名院”越来越多。2023年,合肥新桥国际医院、上海六院安徽医院(长丰)、安医大一附院南区(肥西)等运营开诊,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加快建设,新增省级重点专科5个,累计建成名医工作室100个,市属医院与54个社区共建医疗集团。

医疗惠民项目落地生根,医疗资源配置丰富便民。合肥一直把保障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努力让健康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底色。

老有所养

庐阳区双岗街道居民夏某,患有先天性疾病,日常生活难以自理,全靠老伴刘某照顾。得益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夏某家不仅安装了淋浴椅、安全扶手等实用的适老化设备,还配置了紧急呼叫器、智能监测手环等智慧养老设备,能够实时监测他的身体状况。

“通过手机能随时关注老伴的情况,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就会第一时间上门查看。”刘某说。

针对失能老年人的居家照护难题,合肥市积极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为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家庭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并配备相关的老年用品,切实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

全市引进十多家养老服务机构,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审批、统一补助、统一档案的要求,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将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家庭,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享受专业照护、远程监测等服务。2021年以来,合肥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131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87户。

合肥市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暖民心行动”,努力让老年人享受幸福“食”光。

目前,全市共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1160个。合肥市老年助餐机构根据周边群众居住特点、生活习惯,探索形成“集体配送+送餐入户”“党群服务中心+助餐”“养老机构+助餐”“养老服务综合体+助餐”“社会餐饮企业+助餐”“机关单位食堂+助餐”等多种模式,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健全老年助餐服务补贴制度,落实老年食堂(助餐点)建设和运营补贴,并根据老年人经济困难程度等情况适当给予就餐补贴。

近年来,合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频频引发全国关注。2022年,合肥市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和省政府督查激励,合肥市养老领域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一。

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合肥正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

·记者 李后祥·

记者手记

近年来,聚焦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合肥努力用一件件民生实事,把群众“急难愁盼”变成民生“幸福清单”:一所所新建校园开门迎新,一座座新建医院拔地而起,“合肥请您来”为青年毕业生扬帆梦想,助餐暖民心行动让“夕阳”更加美好……

细节,最能诠释城市的温度。无论是新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三件套”,还是老年食堂的一盘家常菜,合肥都用心用情,从细微处发力,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在合肥,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创新,是合肥最大的标识。在民生领域,改革创新的举措接连不断。比如,探索“互联网+医疗”,依托电子健康码整合各类院内就诊卡,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一码通用;依托“三公里”就业圈平台,社区居民不出小区也能找到心仪的工作,等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合肥,这座幸福之城,将持续努力,让发展更有温度,让群众更有盼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8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