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笛音,奏响紫荆村振兴韵律——记市级文化特派员何碧芸

一曲笛音起,道尽天下情。

一位是竹笛演奏家何碧芸,一个是全国最大的演奏竹笛生产地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因笛而生的缘分有多深?

“被派驻到紫荆村,我第一感觉就是挺亲切的。”何碧芸与竹笛的缘分,始于紫荆村。曾经,她在这里学习竹笛演奏、认识许多制笛子的老前辈。如今,她想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助力紫荆村“走出去”,成为笛文化传播中心。

“每100支演奏竹笛中,至少有85支竹笛产自我们紫荆村,竹笛业态非常丰富……这是一个承载着深厚竹笛文化底蕴的村落,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近日,广东省韶关市几位村镇的职业经理人和村党支部书记到紫荆村学习交流。作为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何碧芸与他们探讨起乡村振兴与在地文化的传承。

紫荆村是“中国竹笛第一村”,种好竹、制好笛,对制笛工艺的追求与传承,是中泰竹笛质量的关键。但这是第一步。

如何助力竹笛艺术的发展?如何链接资源,延伸竹笛产业链,扩大竹笛艺术的普及途径?怎样利用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流量变“留量”?事实上,这些也是今年6月何碧芸被派驻到紫荆村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走山田、访农家,拜访竹笛制作工匠、询问村民文化需求……一到紫荆村,何碧芸就着手调研、走访。她了解到,紫荆村拥有优质的竹笛文化场所,以中泰竹笛展示馆为“心脏”,串联沉浸式数字化体验馆、非遗制作体验点百乐集、文化礼堂、竹笛音乐广场及直播式共富工坊,一条丰富的参观互动路线已然构建起来。

“紫荆村的基础非常好,这让以传承和发扬竹笛艺术为使命的我也很有信心。”于是,奏竹笛、谈特色、话乡情,她以本村特色竹子为载体,串起村民们的乡愁记忆,于是一场以竹笛文化为核心的“总动员”就此掀起——

“非遗竹韵 ‘竹’够有趣”活动中,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文化魅力,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敬意与热爱;

与中泰小学民乐团商洽成立紫荆艺术团,让这里的孩子带着笛音,加入到一场场文化交流中去;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乡村“大事件”,点亮小山村的艺术乡村之光。

“竹笛艺术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艺术表达,它还融合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精华。”何碧芸一方面思考如何助力以紫荆村为核心区域、以田园生态为框架的“未来笛乡示范带”的形成;另一方面,她利用“朋友圈”,深入探索非遗“学研产用”一体化保护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持续提升年轻一代对非遗的认知和热爱。

“但是,竹笛艺术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目前的困境是竹笛艺术的传承人还不够多。”身为音乐老师,又身肩文化特派员的职责,她认为,竹笛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竹笛艺术团队的支持。

12月,一场“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名师培训会”即将启幕,这既是一次竹笛艺术研学“大师班”的尝试,又是一次“紫荆艺术团”的首发演出,更是一次浙港两地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一座“好看又好听”的村庄,正在悄然发展;一个扛起“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的故事仍在续写。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