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6月4日上午,在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排练厅内,淮海戏指导老师正在教学生们演唱淮海戏经典唱曲《梁祝》。
沭阳是淮海戏发源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好淮海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于2008年将淮海戏教学纳入学校美育教育课程体系。如今,该校师生千人齐唱淮海戏的场景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多次演出获奖。
非遗传承,用心更要用“新”。多年来,为培养非遗传承新生力量,宿迁联合各地文化馆,走进校园开设非遗主题公益培训班,开发、编排含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戏曲剧本让学生演绎,同心共襄非遗保护。目前,全市已建成县(区)级校园传承基地24家,推动20多个非遗项目在校园传播传承,培养非遗小学员近万人。
非遗不仅蕴含了宿迁人民的精神创造,也承载着宿迁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自2006年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宿迁不断完善非遗保护制度体系,先后出台《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新中国昂首迈进新时代,大中华百年再谱新华章……”6月4日下午,在泗洪县烈士陵园东门广场内,苏北琴书省级非遗传承人周银侠一开腔,便赢得现场观众一阵喝彩。
“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来这里听听琴书。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我感觉很过瘾!”泗洪县居民周占喜是苏北琴书的忠实“粉丝”,他说,自2018年周银侠在这里驻唱以来,闲暇时过来听琴书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搭建更多传播平台,才能让非遗戏曲“活”起来。依托淮海戏、泗州戏、苏北琴书等地方非遗项目,宿迁多地在公园内开设“文艺角”,编排更具时代特色、更有文化魅力的文艺曲目,邀请各类非遗戏曲传承人现场演唱,年均开展动态类非遗项目展演700余场次。同时,创新开展“群芳竞艳”好戏连台、“西楚曲韵”乡村书场展演周等活动,惠及群众近百万人次。
据了解,接下来,我市将加强院校合作,支持代表性传承人举办非遗传承社会公益培训班,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持续推进“师带徒”活动,加大年轻传承人的发现和培养,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为非遗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推动县(区)、乡镇(街道)依托现有资源,建设非遗传承、展示的综合体验场馆,放大特色文化乡镇(街道)示范辐射效应。(殷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