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舟山新区网6月20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王哲莹)洗扒肉就扔的贻贝壳,还有多少开发的价值和可能?海洋微纳米果蔬净、土壤微元素平衡剂、有机污染物降解光催化剂、水产品保鲜剂和抗静电油污洗涤剂……这些都是舟山赛莱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贻贝壳为原料研发的高值化新产品。
近日,在普陀举行的“基于贝壳微纳米骨架材料的高值化产品开发”成果鉴定会上,经过国家、省、市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3个多小时的质询论证,鉴定结论:项目整体成果达国际化水平,部分技术为国内外首创。
“‘赛莱特’开发的这些产品具有极大市场前景,从一个侧面标志着我国海洋副产物的高值化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身为一名老海洋科技工作者,此次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易瑞灶,为“赛莱特”的研发打call。
数据显示,我国近十年贝类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海水养殖贝类占70%以上。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废弃贝壳,在“中国贻贝之乡”的嵊泗,贻贝养殖年产量10万吨,每年产生废弃贻贝壳3万余吨。由于贝壳附加值较低,长期以来被视为难以处理的废弃物,除少量用作土壤改良剂、饲料添加剂外,绝大部分被丢弃在海滩或路边,已成为沿海地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如何实现贝壳资源的高值化利用?“赛莱特”23人的研究团队开始了研究,创新采用微膨化、贝壳夹层炭化、自催化组装等技术,开发出了多功能生物材料。
“其中海洋微纳米果蔬净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去年,实现了500万元的销售产值。”舟山赛莱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该项目主要成员纪丽丽边说边拆开一包“果蔬净”,里面是白色粉末状物体,“我们对贻贝壳进行预处理后,再利用膨化、微纳米等技术成型的,它能有效去除果蔬表面残留的农药、重金属、蜡质等有害物质。”
纪丽丽做了一个实验,她分别在两盆水中放入葡萄,其中一盆中加入1.2克“果蔬净”。5分钟后,未加“果蔬净”的盆里几乎无变化,而加了“果蔬净”的那盆,水面出现一层彩色油膜。
纪丽丽说,根据专业机构检测,“果蔬净”的农残去除率达98%以上,常见有害菌杀菌率达99.9%以上。虽然日本等国也有类似产品,但像“赛莱特”这样百分百以天然贻贝壳为原料、采用纳米孔穴化技术的,还是独一无二的。
而生产“果蔬净”时的“二次废弃物”,则被研发成了土壤微元素平衡剂,可解决农业生产中土壤保肥、保水及改良土质的问题,已率先被研发团队使用在了红树林培育中。在鲁家峙大桥西侧,度过了两个冬季的2万多株红树林苗长势喜人。
“为了保持红树植物的微生态平衡,我们给每株秋茄的根部都放了一个球状物体,就是土壤微元素平衡剂。”纪丽丽解释说,这个平衡剂可以调节红树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微生物及有机营养组分等因子,使红树保持最佳生长状态。
“赛莱特”研发的另外三个产品,水产品保鲜剂对带鱼具有显著的保鲜作用;有机污染物降解光催化剂用来降解印染废水,且可重复多次使用;抗静电油污洗涤剂则能快速消除静电,可广泛应用于航空石油储存、电子(电气)产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
今年8月,“赛莱特”新的生产线将投入使用,每月可消化至少1万吨的废弃贻贝壳,相当于嵊泗贻贝壳年废弃量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