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

首页>地方频道>舟山>社会

舟山:“淘”出更精致、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你听说过“淘文化”吗?浙江省舟山市首开先河——公共文化不仅可以“淘”,还能借力文化产业,“淘”出更精致、更丰富的文化服务。3月16日,舟山市文广新(体)局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舟山群岛新区分社共同打造的“淘文化2.0版”——淘文化产业平台上线启动,现在“淘文化3.0版”,文化大数据平台正在紧张筹备建设中。

  截至9月底,在“淘文化”网上,已有注册用户1989个,社会组织、服务团队170家,组织参与服务人数8000余人,提供文艺演出、培训展览、电影放映等项目969个(场),成交1215笔。“淘文化”运营中心正式开放后,已吸引600余家文化企业入驻。通过文化事业反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开创了舟山文化发展新局面。据统计,舟山“淘文化”受到100余家国内媒体关注,并被评为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优秀奖。

  供给式,创新

  诞生于2014年的舟山“淘文化”,如今看来,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的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案例。

  供给侧改革解决的是我国经济领域供需关系所面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后来又发现,文化产品同样存在着总量过剩和结构短缺并存的矛盾,因此,文化产品包括公共文化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淘文化”推出之前,舟山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一手包办”为主,通过类似“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这样的活动,把文化产品直接送到基层。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文化产品接受者的基层群众,对文化产品并没有多少选择余地。这种政府包办公共文化的模式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在文化产品匮乏的年代曾十分有效,但随着人们文化品位和审美追求的日益分化,这种模式就出现了问题。

  “淘文化”在改革方面的最大贡献,是重构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应和消费渠道,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大众需求的新的供应链。政府在“淘文化”中只扮演政策制定、资金扶持和内容管理三重角色,至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则通过“政府购买”,交给了市场,这是“淘文化”供应链中的第一链。同时,“淘文化”又通过让群众“点戏”“选节目”和接受服务后的自主评价,解决了公共文化供给是否真正符合群众需求的问题,由此形成了“淘文化”供应链中的第二链。

  需要关注的还有,“淘文化”这条供应链,是依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平台——“淘文化网”建立的。这既保证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的公开透明,也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提供了渠道。这种“网络思维”也是“淘文化”的一大特点。

  还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产品的供给侧改革不同于经济领域,因为文化产品除了具有商品经济属性,还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公共品属性,因此文化领域特别是公共文化的供给侧改革,就不能只是为了供需平衡、适销对路,而是要提高人民素养、影响大众审美、引导文化需求。如果市场上高雅艺术供给较多,人们的品位和审美就会增进,对高雅艺术的需求也会增多,反之亦然。显然,“淘文化”对此也是多有着墨的,它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格认定、方案评审等环节的设计,以及追踪反馈机制的建立,应该都是出于这一考虑。而且,从“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监管就能够更加到位。

  数据库,更新

  梳理舟山“淘文化”历程时间轴,分析“淘文化”改革核心内容和成效数据,观察风起云涌中的新名词、新菜单,关注“淘文化”在市内外产生的反响,不难发现“淘文化”这一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这份“全透视清单”,群众在这一改革举措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如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时间轴】

  2014年3月23日,《舟山日报》在一版刊发《公共文化产品可在网上“买卖”》,是新闻媒体对舟山“淘文化”的第一篇新闻报道。

  2014年4月14日,“淘文化1.0”舟山市公共文体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平台正式启动。其第一单交易为市青年越剧团向定海区双桥街道桥头施社区送越剧《碧玉簪》。

  2014年7月1日,《舟山市公共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是“淘文化”在政策层面的第一份政府文件。

  2014年8月,《中共舟山市委关于建设美丽群岛创造美好生活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深化‘淘文化’平台和机制创新。”

  2015年5月25日,《舟山日报》报道:“淘文化网”运行一年来,日均可成交1.4个文化项目。“淘文化网”的成功,引起了许多城市的关注,浙江丽水、台州和江苏镇江等城市纷纷来舟山取经。浙江省文化厅决定在全省推广“淘文化网”。

  2016年3月16日,淘文化运营中心正式建设完成,并正式启动建设“淘文化2.0”产业平台。为文化企业打造了五大服务板块:淘文化“互联网+”服务中心、淘文化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淘文化双创文化集市、淘文化众创空间、淘文化质量认证和知识产权中心。这是“淘文化”的又一个升级版,意味着“淘文化”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向文化产业平台拓展。

  2016年9月,淘文化融合公共文体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平台和产业平台的内容,启动建设“淘文化3.0”——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文化大数据平台。

  善融者,常新

  舟山市搭建“淘文化”线上线下平台,就是要打破政府“办文化”的惯性思维,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文化机构及群众个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性与创造力。按照互联网思维,这就是一个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新平台。

  平台创新有三。

  其一,主动追随互联网,让公共文化服务“潮”起来。互联网的一大创新是C2C,即公开便捷地实现了一对一的无缝对接,而迈出这一步,意味着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借鉴互联网公司的运作模式,政府转变为运营者、监管者角色,通过开发网页、APP等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新技术新载体,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选择、交易、评价、服务的集约化,让文化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让政府公共资金使用更合理公平公开。

  其二,请社会力量站到舞台中央。近年来,服务型政府正在形成: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力量不仅是“受惠者”,更是“创造者”。“淘文化”也在不断升级理念、更新版本。“淘文化1.0”的平台上,老百姓下单,文艺团队接单,政府买单,需方供方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就水到渠成了;“淘文化2.0”的平台上,文创企业下“单”,政府接“单”,老百姓买“单”。不同点是,前一个平台的“单”,是公共文化产品;后一个平台的“单”,是创意设计服务。“淘文化3.0”的平台上,汇聚所有的“单”,作为分析研究的原始数据和依据,更加精确和有效率地推动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共同点是,这个平台正在努力地以文化的名义,破解各类主体的角色认知,集聚尽可能多的、能够生发再创造力的人才资源,以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发展。

  其三,事业产业互为借力,融合并进。在传统观念里,文化事业归政府包揽,文化产业留给市场大浪淘沙,政府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让二者齐头并进。而舟山敢于不循常规思维,借助互联网新科技手段,探索从“齐头并进”迈向“融合并进”的新路径,这一突破有着舟山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历史上,这里是“海上河姆渡文化”发祥地;今天,群岛新区又与“海洋强国”战略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舟山在传承传统文化、创造当代文化方面有着现实的紧迫感。其次,舟山本土人口100万,每年外来游客1000万,其特殊的人口比例构成,蕴含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两大命题需要同步破题。在“淘文化2.0”平台上,引入产业体系,“淘文化3.0”平台,以大数据的形式融合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当是另辟蹊径的远见之举。“淘文化2.0”平台和“淘文化3.0”平台很好地厘清了思路:将淘文化运营的主体交给企业、交给社会,让企业机构和老百姓个人在淘文化平台的引导下去自主构建生态发展圈,其内容制作与发展权全部交给企业自行处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76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