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怀念的,感觉圆满了。”在杭州市长河小学教师王艳21年的职业生涯里,支教贵州黔东南是其最难忘的经历。
时间倒拨回2020年2月,王艳和家人告别,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支教生活。“新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这里风景如画,也是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王艳的挂职身份,是丹寨县金钟一小副校长,兼任丹寨县教育和科技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意味着她将以丹寨为中心,接触周边各个年龄段的师生群,开展更广泛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奔赴周边学校听课并点评,帮助当地教师改进讲课方式,亲身演示如何打造一堂“生本位”示范课,以及通过组织比赛、争取课题立项,培养有潜力的教员,推进群文阅读课程建设等。
在这个过程中,王艳常常被当地师生流露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打动。“比如金钟一小——硬件条件其实不算差,但它是一所典型的‘移民学校’,老师来自附近的各个教学点,不一定专业对口,教育理念也相对落后。”王艳还记得,自己做课程演示时,有接近退休的老教员,嘱咐其他老师要珍惜机会,坐第一排认真听讲,“组织交流活动也是如此,大家会提前一天赶到,场地坐满也是常有的事,这让我很感动。”
就这样早出晚归、循环往复,待到支教期满,王艳再去点评当地教师的公开课时,欣喜地发现,已经有老师抓取到了七八分“杭式教育”的精髓。“我们常说,教育帮扶的目的是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师资团队,这就是个好的开始。”王艳回忆,适逢全国上下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从经济上看,那时的丹寨县业已脱贫,“但还需要教育拔穷根、添把火……能参与其中,使命光荣。”
转眼时光飞逝,但丹寨已然成了王艳另一个故乡。“去年我还和当时的支教老师一起回去看过,特别想念并肩作战的伙伴和孩子们。”当问及支教的意义时,她更是动情地说,“个人力量虽有限,但多一束微光,也能多照亮一个教育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