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首页>地方频道>徐州>要闻

从南四湖蝶变看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

从2017年沛县在全国首创跨省治水“五联机制”,到今年苏皖鲁三省对跨界河湖“插花地”联合执法、徐州与宿州加强黄河故道湿地毗邻区域保护,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已经从“联联看”迈向“共发展”。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紧邻大运河航道,是国家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优质的微山湖水在每天北上的同时,也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入沛县百姓家。

微山湖,北与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首尾相连,水路沟通,合称“南四湖”。其中的“插花地”一度成为“集中纳污区”,屡治屡犯。在赵庙镇曹庄村和大屯街道丰乐村两村交界处,曾经有一家非法洗砂厂,老板利用两村边界空间逃避执法,江苏执法人员去了,他们跑进山东地界;山东执法人员到了,他们跑进江苏地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两村的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坐下来想办法、找对策,决定联合起来,共同配合支持执法部门工作。最终两省执法部门一起取缔了这家非法洗砂厂。

“南四湖”治理从困局到破局,得益于区域协同治理的机制创新。早在2017年,沛县在全国首创跨省治水“五联机制”,苏鲁边界联动共破“微山湖难题”。2021年底,徐州、宿州、枣庄等8市人民政府成立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联防联控机制,“跨界治水”的“大合唱”愈发嘹亮,南四湖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14条通湖河流水质改善率、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3个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2023年全部实现100%。

曾经,由于四省之间执行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协同推进。去年底,“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全体会议”在徐州市召开,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及四省8市相关部门参加,共同开展跨界河湖水环境治理工作。今年4月,随着《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实施,给区域共治共管提供新的管理模式,为南水北调清水北送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5月,苏皖鲁三省共同制定《苏皖鲁交界地区联合执法行动方案》,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完善长效联动机制,对跨界河湖“插花地”开展联合执法,实现“1+1+1大于3”的质效蜕变。

从“一亩三分地”到“一盘棋”

站在沛县杨屯镇湖西大堤远眺,碧绿的湖水一望无垠,偶有轮船驶过,湖面卷起朵朵浪花,荡起层层涟漪。这片水域,曾是苏鲁两省交界处的一片养殖地,为集中保护微山湖,两地协同、共治共护。沛县河长办办公室主任王磊拿出两张对比图:一张是以前的大堤,湖面被隔成一个个不同形状的格子,是当时渔民养鱼的圈圩;另一张是如今完成退圩还湖的湖面,清爽开阔。

2020年10月,徐州与山东省济宁市开始谋划同步开展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鱼塘退养工作。截至2021年1月15日,徐州境内共排查出南四湖鱼塘423处23083亩,其中,涉及沛县186处鱼塘10289亩,涉及铜山区237处鱼塘12794亩。2.3万亩鱼塘退养还湖,南四湖水面更加开阔,生态系统得到自然修复。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是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之一。淮海经济区时空一体、山水相连,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生态服务功能相互关联,面对环境污染,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独善其身,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不止是治水,近年来,徐州市生态环境系统紧扣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这一目标,不断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一体化,全面统筹推进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淮海经济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环保联动合作协议》《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多个协同发展文件的签署,标志着淮海经济区各市在生态环境上的协作越来越紧密,从跨界治水发展到了大气、土壤和生态修复等领域,“一盘棋”建立区域共保联治发展大格局。

从“联联看”到“共发展”

2024年10月,沛县丰乐村及山东省微山县的几名接边村镇干部又召开了季度例会,这次,他们共同协商一条路的修建问题。“这条路1000多米,修好后能够极大方便周边两地农民的出行、农收。”丰乐村党支部书记孙冠男告诉记者,每个季度,他都会与来自山东省微山县的多名接边村镇干部会面,就微山湖治理开展联席工作会议,商议的内容大到污染防治、秸秆禁烧、湖田承包、村集体经济发展,小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

不止是生态环境治理,如今,微山湖地区各地还在不断促进教育、医疗、科技、体育、文化、消防、食品安全等社会公共服务对接共享,协商内容越来越细,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越来越大。微山县的孩子能够到沛县上学,村民可以参加沛县的合作医疗,两地已经亲如一家。

今年5月,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宿州市林业局就黄河故道湿地毗邻区域保护工作签订框架协议,加强两地黄河故道湿地毗邻区域保护,推动湿地生态旅游市场互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两地还将围绕“同住一故道”“同饮一河水”等主题,协同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与自然教育、研学养生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湿地自然体验和生态旅游,联合打造湿地生态旅游特色路线产品,加大湿地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共同构建湿地生态经济体系。

随着一项项机制在探索中一步步形成、实施、完善,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的兄弟城市从8个扩展到了如今的10个。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拧成一股绳,交流合作、互利共赢,形成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建共享美丽新淮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9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