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市南部的四合乡,是一座兼具旖旎自然风光与深厚人文底蕴的旅游特色小镇。近年来,面对新时代需求,四合乡在保持“生态优先、文化传承”不变底色的基础上,主动求变,积极拥抱文旅新业态,这种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持续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变:以创新激活文旅融合新动能
四合乡文旅的“变”,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主动求新。传统村落、非遗技艺、青山绿水、废旧矿山曾是四合乡的“沉睡资源”,而今通过创造性转化,正成为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
工矿废弃地实现生态修复与价值再造:投资1.1亿元的圣境泊崖野奢帐篷酒店项目,通过对42亩工矿废弃地进行系统治理、生态修复、景观重塑,建成独具特色的帐篷旅游度假营地;山水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广德市内最大落差响水滩瀑布打造的探险漂流项目,建成3.1公里生态漂流河道。2024年夏季单日最高接待量达400人次,带动沿线新增民宿多家。这种“变”,是文旅资源的再发现、再诠释。
不变:以坚守筑牢文化生态根基
四合乡文旅的“不变”,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古名居、传统技艺,这些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始终是四合文旅的魂。
在非遗文化传承维度,以省级非遗项目火狮灯为例,这项起源于清同治年间的民间艺术,历经150余年传承仍活跃于节庆舞台。为破解传承断代难题,四合中心小学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聘请非遗传承人开设系统课程,通过“非遗进校园”工程培育新生代传承群体。
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仅在非遗传承人身上,更在普通的居民家中,在这片土地上,竹编技艺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地村民会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竹制品的编织,有些会被当做生活物件,更多的是被推向市场进行售卖,以此带动居民增收,也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
这种“不变”,是对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对历史馈赠的敬畏。也更加体现在生态保护的红线始终不可逾越上。四合乡有条母亲河,名为汭河,四合乡积极推进汭河综合治理项目,同时还清理河道垃圾约达3.5万吨。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四合文旅的底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合乡的文旅发展,是一场关于“守”与“破”的辩证法。变的是表现形式、服务方式,不变的是文化根脉、生态底线;变的是产业形态、经营理念,不变的是乡土情怀、为民初心。未来,相信四合乡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的理念,让四合乡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地。(陶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