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泰近照。 台传媒记者聂杨波摄
人物名片:花开泰,男,1930年9月出生,浙江临海人。1949年7月考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正式入伍,投身革命。1953年随华东军区文宣队进入朝鲜战场并编入志愿军华东军区第九兵团,在部队期间荣立两次二等功。1981年从部队转业至台州地区群众艺术馆(台州市文化馆前身)。1991年光荣离休。
花开泰口述 台传媒记者陈 赛整理
被解放军的飒爽英姿吸引
日军侵华时期,临海经常遭受敌机的狂轰乱炸。因此,城中修防空洞,学校挖防空壕,巾山上设防空哨,巾山塔边架置一口大铜钟,用于向全城传递日军空袭警报。
年少时,为躲避日军轰炸,我们全家逃难到张家渡,寄居在亲戚许良策家,我也在当地上了小学。临海沦陷后,我们又举家搬居到店前街,我在回浦中学上学,一直到高中毕业。
在回浦中学读书期间,我爱上了二胡,并开始学习二胡演奏,随后经常在学校的音乐会上演出。这段经历也为我今后走上文艺之路打下了基础。
1949年6月,临海和平解放。在迎接解放军进城的那天,我站在人群中,看到解放军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英姿飒爽。与众不同的军队风貌让我心生向往,萌生了从军的念头。
当时我高中毕业,面临着考大学。当得知去杭州可以报考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时,我立马动身。但当时临海没有去往杭州的车,于是我翻山越岭徒步走到天台,再乘车去杭州。
进入华东军大后,我被编入文艺系,开始系统学习音乐知识和小提琴演奏。1952年,我调入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前身),正式成为一名不拿枪的文艺战士。
备战解放台湾期间,在福建前线有一个最靠近金门的小岛,上面有解放军驻守。由于我擅长二胡和小提琴两种乐器,被选入文艺小分队,去岛上给战士们演出慰问。
为避免被发现,我们只能趁夜里坐船上岛。那晚,我们一行带着各自的文艺“武器”,坐上机帆船,在对岸的照明弹和炮弹中前进。很幸运,我们最终成功完成演出任务。
二胡和小提琴就是我的“武器”
1953年初,我带着二胡和小提琴,奔赴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我们从南京抵达安东市(现丹东市)的那天上午,市区上空突然拉响防空警报,我们迅速爬上一座树木茂密的小山,亲眼目睹了一场激烈的空战,这也让我在入朝前第一次感受到了朝鲜战争的气氛。
第二天,我们的车队开始入朝。在过鸭绿江大桥时,美军突然发动空袭,我们在高炮部队的掩护下,在炮火中抵达朝鲜境内。
入朝后不久的一天,我和团里几位战友在驻地前的空地上排练节目,突然美军在空中丢下几枚炸弹,我们立马躲入坑道。待美军离去后,我们发现少了两名战友。找寻良久后,在弹坑边上的土堆上发现了一张排练时的稿纸。我们立马挖开土堆,发现两名战友被埋在里面,牺牲了。
修挖各种坑道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进行攻防的主要工程。各式大小贯通的坑道就是我们的地下长城。我们当时分成了三个小队,去往前沿阵地,趁着战争间隙进入坑道开展慰问活动。
我和战友们会收集在战斗中出现的英雄事迹、好人好事等,并编成歌曲、相声、快板、说唱等,表演给战士们看,在鼓舞士气、提高斗志的同时,也活跃枯燥紧张的战地生活。我们队伍里的女同志还会随身携带针线,帮战士们缝补衣裳。
一次演出前,我了解到队伍里有不少战士来自江苏。于是,我在表演完既定曲目后,用二胡拉了一首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战士们听到久违的乡音,很是激动。之后,我每次慰问前,都会提前了解战士们的家乡,为他们带去“乡音”。
停战后,我们终于可以走出坑道,正式搭起舞台为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当地老百姓进行演出。回国前,我们在志愿军总部大榆洞举行了一场联欢会,我上台表演了二胡独奏。那晚,我们每个人都很兴奋。
历时一年多,我们跑遍了朝鲜的东西海岸,在战火中为战士们带去演出慰问。
外敌入侵,盼祖国之强盛;身经战乱,知和平之珍贵。进入新时代,我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青春学子是我们祖国的希望,希望年轻一代要牢记抗美援朝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