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苗嫩绿,随风摇曳。
虽时近年终,丹徒区世业镇世业村的成片大田仍一派勃勃生机。俯身看墒情,麦田土层下,大豆秸秆的碎屑依稀可见。大豆小麦轮作,让江岛的这片沃土,一年四季都生长着丰收希望。
这里是神农氏(镇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大豆种植基地。不远处的公司场院里,王兵兵、王陈斌兄弟,穿行在暂时赋闲的各式农机设备间。从播种到收割,数十台农机不仅覆盖种植生产全流程,而且几经升级换代,如今已是“几代同堂”。
上个月底,首次开展的江苏省科技小院认定结果出炉。依托神农氏农业创设的丹徒大豆科技小院和我市另外6家科技小院名列榜单。这让我市省科技小院的认定数量在全省各设区市中位居第一。
助力科技兴农、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小院15年前由中国农业大学探索创立,今年初首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镇江全省面积最小,在科技小院的舞台上缘何这么亮眼?答案似乎在升级换代的农机设备中就能够找到。
2018年,刚刚从火箭军某部退役的王陈斌决定“干农业”。他拉着做工程的哥哥王兵兵来到世业镇,筑梦于这座江中宝岛。“选择世业洲,不是因为父母之前已来这里包田种地,而是在部队时一次收看《新闻联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视察,觉得江岛很美。”
彼时,父母在世业洲承包100多亩田已有几年,但兄弟俩一加入就矛盾激增。最大的矛盾是:父母希望继续低投入、小规模种植;兄弟俩却要规模、要效率、要科技种田。
那就分开干。当年,王陈斌就从退役安置费中拿出8万元,购买了第一台拖拉机。兄弟俩最初承包了89亩地,由此开启机械化种植之路。
从传统的“锹犁锄镰”,到现代化的“金戈铁马”,农业机械化乃至科技种田,绝不只是舍不舍得投入的问题。“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土地条件、不同的种植方式,都需要不同的农机设备。”王兵兵说,过去6年,兄弟俩走过一条不断选择、改进、升级农机的“迭代之路”。
2019年,利用国家对退役军人入学就读的优惠政策,王陈斌进入安徽农业大学,系统学习农业知识。王兵兵则走进南京农业大学,围绕农业生产求知问学、寻求合作。学校课堂与田间地头的无缝对接,让兄弟俩很快成长为擅长农机改造、技术创新的农业技术能手。在改进第二代旋耕、播种、施肥、整压一体机时,他们设计的仿地装置获得专利。如今,第三代联合作业机也已在试用改进中。
“科学种田,科技兴农,农机设备往往是撬动农业创新的杠杆。”丹徒大豆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邱威教授,长期立足工农结合、致力农机革新。“设备撬动模式”正是他的团队和神农氏农业共建科技小院的理念共识。
在大豆科技小院中,邱威领衔的专家团队,实施多个科研项目;先后有7名学生入驻小院“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批新技术从实验室落到田头,30余篇SCI/EI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大豆靶向火焰除草技术与装备,是小院里正在攻关的科研项目。这项技术装备通过智能调控提升火焰靶向性,不仅实现对杂草的物理清除,而且可以为农田“消毒”,最终“撬动”的是少用农药、不用农药的绿色农业。
也是在“农机革新”带动下,短短6年间,王陈斌兄弟从起初承包89亩地,到现在耕种7000多亩机械化作业大田、托管1万多亩。大豆亩产从最初10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275公斤。神农氏和南农大联合培育的“南农43”大豆品种,因异黄酮含量是普通大豆的2-3倍,被称为“功能豆”。
有了科技小院赋能,神农氏农业不断研究应用新农具、新农药、新品种、新技术,并且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以“新模式”放大科技兴农效应。在向新而行、创新实干的田地里,大豆香飘四野,世业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赞美的“比画更漂亮”。(记者 梁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