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非遗

古老唱腔 “破壁”出圈

  2月8日,正月十一。

  一场寒潮将室外气温降至冰点,安徽省铜陵市天井湖公园一间小屋内却格外热闹,不时传出悠扬婉转的唱腔。

  “王昭君一似海枯石烂,手挽着金镶玉嵌琵琶儿一面。”

  这天上午,国家一级演员王丽娟带领铜陵市艺术剧院一众演员,为枞阳腔(吹腔)演出进行排练。

  枞阳腔是明清以来兴起于安徽枞阳、石牌一带的戏曲声腔,因用笛子伴奏,又名吹腔,是徽班、徽戏的主腔之一。随着徽班辗转各地,枞阳腔(吹腔)也被各地戏班截留,成为当地戏曲的一部分。吹腔经典剧目《贩马记》就是京剧、昆曲的常演剧目,也是吹腔戏的代表作之一。

  “剧团在外演出时,一定会表演枞阳腔。很多观众虽然不清楚枞阳腔具体是什么,但总感觉在哪里听过。”作为安徽省级非遗枞阳腔代表性传承人,王丽娟最近几年都在忙一件事:让枞阳腔“破壁”出圈。

  怎么“破”?

  带着枞阳腔(吹腔)走到群众身边去,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戏曲,想要出圈,先要“好看”。随着戏曲的受众群体逐渐年轻化,以枞阳腔(吹腔)为底子,创作出好看、好玩、好听,符合新时代审美的舞台剧,成为王丽娟和团队追求的目标。

  “枞阳腔(吹腔)传承了三百多年,想有新发展,必须积攒更高的人气。”近年来,铜陵市艺术剧院复排了《贩马记》《昭君出塞》《百花赠剑》《五台会兄》《戏牡丹》等多出吹腔经典剧目。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汤生与鹂娘》是铜陵市艺术剧院正在排练的新剧,“这出戏,在音乐上采用黄梅戏和枞阳腔(吹腔)多种声腔融合来表达,用轻喜剧的方式进行展现,希望能为黄梅戏的音乐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也为吹腔重回故里找到新的归宿。”王丽娟说。

  推动枞阳腔(吹腔)出圈,同样离不开传播形式创新。2024年初,一场《贩马记》的演出直播,王丽娟感触很深:不到半小时,线上观看人数已达到5000人以上。

  如果通过直播,让众多的戏曲爱好者来了解枞阳腔(吹腔),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呢?

  去年9月,王丽娟带领铜陵市艺术剧院12名戏曲演员开启了“直播生涯”,也让枞阳腔(吹腔)成功“破壁”。在直播间,王丽娟不仅普及枞阳腔(吹腔)理论知识,还会将枞阳腔(吹腔)与流行音乐结合,在线演绎,收获了一大批95后、00后粉丝,甚至还有湖南粉丝追到线下,来到铜陵现场观看演出。

  如今,铜陵市艺术剧院和铜陵市部分中小学联合成立了枞阳腔(吹腔)校园传承基地,以理论知识讲座和舞台演出等形式,将枞阳腔(吹腔)送进校园,并通过“铜都好戏”“送戏进万村”“铜都文艺角”等文化惠民活动让更多观众了解枞阳腔(吹腔)。每逢重大节日,枞阳腔(吹腔)也会登上景区舞台,与游客见面。

  “下一步,剧院将继续加快整理复排枞阳腔(吹腔)传统剧目,努力打造新剧《汤生与鹂娘》,让枞阳腔(吹腔)这支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戏曲薪火相传,更好地展示于当代、流传于后世。”王丽娟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