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饭点,伴随着面汤的清香和轻快的吆喝,位于台州市路桥街道银座街的一家拉面店总是顾客盈门。这家拉面店开了12年,所依靠的不仅是特色美食,还有撒拉族小伙韩热木赞、韩艾下和本地居民结下的沉甸甸的民族情。
“疫情期间,老板和几个青海老乡凑了几千元,自己又另外掏了500元,向区红十字会捐款,助力路桥防疫工作。”“有时候拉面多下了一碗,他们还会端给邻居免费品尝。”……左邻右舍们表示,一碗拉面吃了十多年,温暖烟火气中,早就“扯”出了连接两地的深厚情谊。
来到路桥前,韩热木赞在青海老家打工,工资只有800元一个月。生活的拮据,让他萌生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亲戚让我来他的拉面店帮忙,当拉面师傅,工资有1500元。”韩热木赞于是满怀期待来到了路桥。但亲戚的拉面店开了没几个月,就要关门歇业。感受到本地群众的友好,韩热木赞并不想离开这片刚熟悉不久的土地,决定单独创业,向亲朋好友借钱租了一间门面。
凭借着精湛的美食制作技艺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这个青海小伙的拉面店很快有了稳定的生意,弟弟也从老家赶来帮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善意。比如,我的房东就很照顾我们,合作多年,彼此一直和气。”韩热木赞表示,自己想把孩子带来路桥上学,本地的朋友便积极帮他咨询学校,和自家的事情一样挂心。
生意好的时候,拉面店一天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不算多,但韩热木赞很满足。靠着多年的打拼,他和弟弟还在老家盖起了新房,让父母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自己的生意做起来了,我也想让更多青海老乡来路桥寻找机会,其中一位老乡的拉面店就开在我的不远处,生意不错。”韩热木赞笑言,近些年“民族共富”的话题分外火热,不少青海人凭借着一碗拉面,在异乡站稳了脚跟。
现在,韩热木赞夫妻和弟弟弟媳一起经营拉面店,他们的五个孩子在路桥上学,还有一个留在老家。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尽管开店事务繁多,一家人依然坚持每天抽出时间,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比起家乡,这里的教学水平更好,所以我和哥哥宁愿苦一点,也要把孩子们带在身边。”再过一年,弟弟韩艾下打算让留在家乡的孩子也来路桥上学。
提及路桥十多年来的变化,两兄弟最大的感受就是“治安越来越好”和“断头路都通了”。“平时,街道会询问我们有什么困难,不过现在挺好的,日子平凡且踏实,把这家小店守好,我们就知足了。”韩热木赞十分感激周边居民对自家小店的支持,一直坚持“初心”,在卫生、服务、口味上保持水准。“我们也会找机会介绍更多老乡来台州干事创业,将青海‘拉面之乡’的招牌打得更加响亮,一起奔赴勤劳致富的道路。“韩热木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