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民生

一代大儒台州缘

   朱熹是宋朝儒学集大成者,是惟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儒者,被尊称为朱子,他也是著名的理学家,在文化史上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朱熹与台州渊源很深。如果问台州哪个地方与朱熹最有缘,答案肯定是天台山桐柏宫。桐柏宫是道教南宗祖庭,在宋代称为崇道观。北宋诸帝褒崇道教,宋真宗还设立由官员担任祠禄官的祠禄制度。祠禄官是一个闲职。公元1173年,44岁的朱熹主管崇道观,但在任时间不长。1183年,54岁的朱熹又一次主管崇道观。朱熹在仕途上并不一帆风顺,每当失意之时,他都会主动提出到道观担任祠禄官之类闲职,以便潜心做学问。他担任祠禄官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崇道观。他两次主管崇道观的时间,先后加起来有六七年。在这六七年里,他有时住崇道观,有时住武夷山,有时到其他地方讲学。作为一代大儒,朱熹平时喜欢与道士交往论道,曾多次向南宗五祖白玉蟾讨教丹道,甚至化名“空同道士邹祈”注释道教经典《参同契》和《阴符经》。他把道家的“道”和儒家的“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道即理之谓”,认为“理”“太极”与“道”其实是同一回事。他的理学思想,吸收了大量道教特别是道教南宗的思想,以至于后人评论他是“外示儒术,内慕道学”。

  在天台山,朱熹也有更多的机会全面了解佛教禅宗和天台宗的思想。朱熹主管崇道观之时,国清寺为禅宗道场,他与国清寺主持志南关系很好,对志南所写的诗评价很高。他非常看重寒山诗,曾与志南探讨过。在调离台州以后,他特地写信给志南,希望志南能校刊重刻寒山诗,并提出字体应稍大,以便读者观览等具体意见。朱熹与志南的交往,不局限于诗歌交流,更多的是对佛理的探讨与研究。对于禅宗思想,他既有批评也有吸收。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都存在禅宗的影响。与此同时,朱熹也吸收了佛教天台宗的“实相”说、“性恶”说和“一念三千”等理论,建构起自己以“天理”为本体的、以“理一分殊”为特色的人生心性学说。

  佛道双栖的天台山,是朱熹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佛教禅宗、天台宗与道教南宗的思想,对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深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管崇道观期间,朱熹到处讲学,足迹遍及台州各地。在天台,他与博学多才的当地学者徐大受相互切磋,探研儒学。徐大受家境贫困,朱熹来拜访时,他只能用葱花汤和麦饭来招待。但是,两人一见如故,留下了“圣交堂”(又名“麦饭堂”)的佳话。朱熹还到临海拜谒了教育大家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墓,大字书写“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并题诗赞扬“二徐”,诗曰:“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酒,家富五车书。但喜青毡在,何忧白屋贫。我来君已逝,挥泪表丘墟。”表达了他对“二徐”的敬仰之情。

  朱熹与南宋教育家、台州人石墪曾在福建同安县同时为官,他们经常相互切磋学问,结下深厚友谊。石墪去世后,朱熹专门为他写了墓志铭。

  朱熹也曾到黄岩樊川书院、仙居桐江书院、临海巾峰精舍等地开馆授徒,阐讲理学。天台潘时举、仙居吴梅卿、临海林恪、黄岩赵师渊等一批名士,都出自朱门。朱熹与这些名士探讨、切磋理学的十几篇文章,被收入《朱子大全》。潘时举等人与朱熹的对话,被收入《朱子语录》。这些名士后来都成为台州理学的先驱,被载入府志或县志的人物传。

  朱熹还与赵师渊合作编写了突出儒家纲常、汇集儒家学说精华的巨著《通鉴纲目》。

  自朱熹在台州讲学之后,台州各县理学之风大兴。南宋一代台州文风蔚然,被称为“小邹鲁”,与朱熹在台州大地到处讲学倡导理学有很大关系。南宋期间被称为台州十大儒的车若水、黄超然等人,基本上都是朱熹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史载朱熹“传道江南,而台特盛”,他对台州文教事业的发展,居功至伟。

  赈灾免税福泽百姓

  朱熹不仅在台州留下了以学者身份讲学的身影,也留下了一位体察民情的官员形象。

  朱熹曾担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常平茶盐公事一职,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同时也有纠劾各种违法行为及考核、奏劾、荐举州县地方官员等职责。在朱熹担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之前,包括台州在内的浙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灾害和虫灾,百姓生活艰难,史书多次出现台州“饥”“无麦”等记录。上任当天,朱熹轻车前往灾区了解灾情。他给其他州郡写信,宣布免除米商的商税,吸引外地米商来灾区售粮,以解灾民缺粮之急。他还经常到各地察访民情,从百姓口中了解情况。

  朱熹根据在台州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连续给皇帝写了几份奏状,有问题,也有对策。皇帝批准了朱熹奏疏中的许多建议。在他的推动下,朝廷对当时属于贫困阶层的第五等人丁绢减半征收;在赈济灾荒之余,他积极梳理丁钱、役法等规定,建议革除其中不利于百姓生存、生产的条款;他还在台州推行民间互助与官府帮助相结合的社仓制度,设立黄岩社仓,保障青黄不接之时,百姓有能力借粮,度过荒年。

  作为一名官员,朱熹完全不是一个不知变通的迂腐老夫子形象,而是一位踏实细致、一心为民的官员。

  兴修水利造福一方

  如果说赈灾免税是救台州百姓于急难之中的话,那么,兴修水利则是谋一方百姓福祉的长远之策。经过深入研究,朱熹认为要改变台州经常出现水旱灾害的情况,必须兴修水利,建造水闸。

  台州在北宋时期曾建有四个水闸,到朱熹时已历经百年。因为年久失修,河道淤积,这些水闸已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他在《又奏兴修黄岩水利状》中提出在黄岩建造水闸,“(黄岩)近来出谷最多,一州四县皆所仰给……”“水利修,则黄岩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无饥馑之苦”。他不仅提出了在黄岩建造水闸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确定了蛟龙、鲍浦、金清、长浦、仙浦和回浦(今温岭新河南鉴)等六座大型水闸的闸址。

  朱熹是一位专家型官员,经他踏勘所确定的闸址,历史证明是合理有效的。

  与此同时,朱熹也考虑到资金来源问题。他在奏状中直截了当地向皇帝提出“请拨内府钱一万贯”,作为这6个水闸的建造资金。所谓内府钱,也称宫钱,是给皇宫内使用、朝廷给佛教寺院供奉及对大臣赏赐等而特别铸造的钱币。朱熹争取到内府钱,相当于争取到了皇帝专用款,并且这笔款数额还不小。当时,台州人口将近20万的第五等人,减半征收后全年所交丁钱数额为14350贯422文,按此计算,朱熹争取到的一万贯钱,超过了台州第五等人所交丁钱的三分之二。这对台州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好事。

  朱熹在奏状中还提出了主持这项水利工程的人员建议。他在奏状中写道:“本县(指黄岩县)知县范直兴,不甚晓事,恐难倚仗。林鼐曾任明州定海县丞,敦笃晓练,为众所称;蔡镐曾任武学谕,沉审果决,可以集事。”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朱熹有知人之明。他直言知县“不甚晓事”,靠不住,另举荐了两名能够担此大任的下级官员。他视兴修水利为百年大计,对负责组织施工的人员,慎重选定。

  朱熹担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时间并不长,黄岩水闸建造工程刚开始,就不再担任此职了。但他为黄岩6个水闸的建造做好了规划、争取到了资金、确定了主持人员,后来经过相关人员10多年的努力,6个水闸得以建成。作为台州主要产粮区的温黄平原,水利条件从此得到根本性改变。

  因为朱熹在台州这块土地上做出了兴学传道、赈灾免税、兴修水利等业绩,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经朝廷批准,台州府建祠致祭朱熹。如今,祭祀朱熹之风早已往事如烟,但他对台州所作出的功绩,的确值得称赞。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26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