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州地方史学者卢如平先生做客千禧读书会,为书友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台州”。几十年来,他在工作之余搜集各种有关台州的史料,精研台州历史。读书会上,他把几十年来的研究所得浓缩在两小时里。讲座结束,书友大呼知识量太大,要求拷贝课件再学习。限于篇幅,以下为记者整理内容,希望对台州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帮助。
瓯越之地
台州从远古走来。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台州先民“灵江人”就在灵江流域生息繁衍。在9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在仙居下汤、临海小芝峙山头、玉环三合潭等地都留下了生活的痕迹。
在有具体的行政区划之前,台州大地上已上演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暂且以灵江流域来指代这一时期的台州。
大禹时期,“禹别九州”,灵江流域为扬州之地。
大禹南巡,死后葬在会稽(今绍兴),其子启继承帝位,是为夏朝。夏朝的国都在河南一带,离绍兴比较远,加上古代交通不便,每任国君从河南赶到绍兴来祭祀很不容易。到第六世帝少康时(约前1868至前1848),他担心后代人坚持不了去绍兴祭祀,断了祖宗香火,干脆“封其庶子于越,号无余”,专职负责祭祀大禹。
无余是越国第一任国君。他的后代勾践卧薪尝胆,在周元王三年(前473),一举消灭了吴国,成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霸主。
历夏、商、西周、春秋,浙江大部分地域属越国,灵江、瓯江流域为越国瓯地。
战国时期,越国逐渐衰落。越王无彊想蛇吞象,在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进攻楚国,结果反遭灭国。一部分勾践后裔逃到浙江(今钱塘江)以南地区自治。其中,灵江、瓯江流域为瓯越,闽江流域为闽越。直到秦朝,这片区域都处于越人自治状态。
秦朝末年,瓯越君长驺摇(勾践七世孙)和闽越君长无诸参与反秦,秦灭后,又佐助刘邦夺取天下。汉高祖五年(前202)二月,无诸因功被封为闽越王,驺摇未得封王。驺摇虽然仍统治着灵江、瓯江流域,但其地已属闽越国。
10年后,汉惠帝认为驺摇功多,而且他治理下的百姓也愿意归附,于是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东海国(也称东海王国)和闽越国都未纳入汉王朝版图,属于向汉王朝称臣纳贡的外藩之国。
汉景帝三年(前154)正月,东海王参与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叛军很快被汉太尉周亚夫等将领打败。东海王适时接受汉廷的重金收买,于三月在丹徒(今镇江)骗杀吴王刘濞。有此将功折罪,他才得以回到东海国。
但是,刘濞的儿子驹逃到了闽越国,为报杀父之仇,他常常劝说闽越王去攻打东海国。终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七月,闽越国派军围攻东海国。后者向汉廷求救,汉武帝派遣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军从海路来救,兵未到,闽越军已退走。
东海王驺望自知国力无法与闽越国抗衡,请求“举国徙中国”。获得汉廷准许后,驺望率4万余人迁徙至江淮间的庐江郡(今安徽省西南部地区)。自此,东海国不存,其土地被闽越国占据。
建元六年(前135),闽越国贵族余善自立为王,占据原东海国之地,汉武帝同意封其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十二月,余善反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十月,被汉横海将军韩说消灭。汉军灭东越国后,又南下灭了闽越国。
汉武帝下诏将东越国和闽越国的百姓迁到江淮间,两国领土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
由乡到郡
东越国灭亡后,汉廷在其地设回浦乡,属会稽郡鄞县。此后,回浦乡人口渐增,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以回浦乡置回浦县,辖区范围包括今天的台州、丽水、温州三市及周边部分地区,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这是临海及台州的设县之始。
为了巩固南方新设置的政权,汉廷将会稽郡东部都尉治所迁到回浦。
东汉章帝元和四年(87)七月,改元章和,汉廷以新年号更改地名图吉利,将回浦县改名章安县。章安地名由此诞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东汉至三国时期,章安成为东南沿海的重镇和军事要塞,海上航运的要津都会。章安港颇具规模,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先崛起的五大古港之一,是北起辽东、南到海南海上航运的重要枢纽。
吴大帝孙权为了扩大势力,于黄龙二年(230)“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台湾)及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吴丹阳太守沈莹根据这次远征,在《临海水土异物志》一书中对台湾进行了详细介绍:“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溪……”
近代学者考证认定,这次远征的出海口就在章安。这是大陆与台湾之间大规模交往的第一次记录,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航台湾,其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此时的章安,有“东南都会”之称,俨然是浙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孙吴为了抗衡北方的魏国和西南的蜀国,着力开发东南疆土。吴大帝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县治今天台城关。所谓“始平”,就是指对山区越族的平定。巧合的是,曹魏把雍州的平陵也改为始平,为便于区分,后世习惯称吴始平为“(南)始平”。同时,分章安县西部境域置临海县,县治今临海市区。
孙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二月,分会稽郡东部设临海郡,隶扬州,郡治章安(另一说为初治临海,不久后迁到章安),辖章安、临海、(南)始平、永宁、罗阳、松阳、罗江7县,相当于现在的台州和温州全境,丽水大部分,宁波和金华的小部分,以及福建闽江以北沿海地区,陆域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是目前台州市陆地面积的5倍多。这是台州建郡(州、路、府)一级行政区划之始。
之后,临海郡辖区逐渐内缩。晋武帝太康三年(282),临海郡南部罗江县划属晋安郡。晋明帝太宁元年(323),临海郡一分为二,在其南部设永嘉郡,郡名为纪念“永嘉南渡”。至此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的辖境大致形成。
台州六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临海郡为临海县,县治章安。十一年(591),在临海大固山设立军事机构临海镇,兼管临海县的行政事务,临海县治便从章安迁到今临海市区。从此,临海取代章安,成为台州的行政、文化、经济、军事中心,直到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椒江区成为市政府驻地。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唐大将杜伏威战败割据势力李子通,江南进入唐王朝版图。同年,唐政府将临海县境域设置为台州,州治临海,州因境内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
唐宋之时,台州建制基本不变,辖区范围时有变动,下辖县多有变化。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十一月,元军攻陷台州,置台州路安抚司,十四年改为台州路总管府,辖县不变,属浙东道宣慰司(治庆元<今宁波>),隶江淮等处行中书省。
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明将朱亮祖攻克台州。明洪武元年(1368),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属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明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出黄岩县南部的方岩、太平、繁昌三乡置太平县,因境内有太平岩而命名。十二年,又将温州乐清县东部的山门、玉环二乡划入太平县。从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天台、仙居、宁海6县,一直到民国初年,台州府的属县和辖境,没有大的变动,所以有“台州六县”之称。
撤地设市
民国二十一年(1932)5月31日,浙江省实施县政督察专员制,原台州府6县由临海县长兼任县政督察专员督察之。
之后十多年,原台州府6县先后被设为第五特区、第四特区、临海行政督察区、第七行政督察区。期间,原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鄞县)的南田县全境,以及临海县东北部5个乡镇、宁海县东南部17个乡镇,合置为三门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改设为第六区,专署驻临海城关。
1949年5月29日,台州和平解放。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员公署,简称台州专区。
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
1954年后的十年里,台州专区经历数次撤销和恢复。该年5月22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
1957年9月23日,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58年12月22日,再次撤销台州专区。
1962年5月28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玉环、天台、仙居、三门7县。
1967年4月9日,成立台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尔后台州专区改称台州地区。1978年9月16日,设立台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7月7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海门镇、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
椒江市辖区在几年内不断扩大。1982年1月23日,黄岩县界牌人民公社和临海县沿海人民公社划属椒江市。1984年12月19日,黄岩县的三甲区、洪家区和金清农场,临海县的章安区(不包括溪口乡、龙南乡)及黄礁乡和大汾乡的五四、七年、横蒋、横西4个村(划入后设置前岸乡)划属椒江市。
继椒江立市之后,1986年3月1日,临海县改立临海市;1989年月9月26日,黄岩县改立黄岩市;1994年2月18日,温岭县改立温岭市。
是时,台州地区辖临海、椒江、黄岩、温岭4市和天台、仙居、三门、玉环4县。
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国函[1994]86号文件批准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地级台州市和县级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分原黄岩市8镇2乡置),市政府驻椒江区,为组合式滨海城市。
由此,台州市下辖椒江、黄岩、路桥3区,临海、温岭2市,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县。1995年1月10日,台州市成立大会在椒江举行。
这就是今天的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