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晨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对浦东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怎样的要求,围绕制度型开放、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政府职能转变、人民城市建设等方面推出哪些亮点举措?记者连线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杨宏伟,就《方案》进行详解。
记者:从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到21世纪初中央赋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职能;从2013年首个中国自贸试验区在上海设立,到浦东“引领区建设”启动,在更长的历史周期里,浦东一向是国家战略深度叠加的区域,也是改革的前沿阵地。站在今天的时点,再推“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意义何在?
杨宏伟:我非常认同把“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放在更长的历史周期中去看待。实际上,仅近3年里,浦东已经有非常多重量级的国家战略和制度安排。譬如围绕“开放”目标,去年底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为更好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提供顶层设计和制度引领。围绕“法治保障”,《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中明确,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足浦东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制定法规。
此次围绕“改革”,中央再给“浦东综合改革试点”的制度红利,短期能够有力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支持浦东继续发挥深化改革开放的“王牌”作用,为新的历史局面打开突破口。我认为“浦东综合改革试点”8个字,应该分割成四个词组来理解。浦东,体现浦东特色。综合,强调改革内涵的丰富性,《方案》围绕制度型开放、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政府职能转变、人民城市建设等方面均有相应制度安排。改革,表明这个方案的本质是一个改革文件,其中提到的都是改革内容。本次推出的《方案》大方向明确、路径清晰,里面还有很多细节,指向不同产业链和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某些堵点。试点,往往有试验的意思,说明它既是率先的,又是有难度的。不仅出台过程有难度,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也需要各级政府攻坚克难。
记者: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此次出台的《方案》做了哪些新的突破,有哪些亮点和特色内容?
杨宏伟:《方案》浓墨重彩地提到开放,加大规则标准等开放力度,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窗口,深意不言自明。其中,探索有序放宽电信服务、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市场外资准入限制;完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衔接机制等条目,对行业放开准入做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将有利于带动国际人才的交互、海外投资的落地。
《方案》还深入聚焦科技创新。特别提到“在前沿领域支持依法设立各类资金参与的科学基金会,建立向全球开放的科技创新定向捐赠机制”,对依托全球智慧解决目前国内新兴产业领域的瓶颈难题,将产生直接效果。
此外,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方案》也提出了“按照浦东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各项任务优化机构编制保障”等改革方向,这将有利于浦东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更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干部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