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

首页>地方频道>淮南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热播剧《六姊妹》牵起田家庵区与江都区交往情缘

电视剧《六姊妹》的热播促进了淮南市田家庵区与扬州市江都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联结。该剧讲述了何常胜一家从江都移居到淮南田家庵,并扎根发展的历程,成为连接田家庵与江都的历史文化纽带,两地之间的历史联系和情感纽带被重新唤醒。

以《六姊妹》引发的两地文化共鸣为契机,3月8日,田家庵区委主要负责同志率区党政代表团访问江都区,并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两区正式结为友好城区。双方表示,希望今后加强交流合作,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剧中何常胜携家带口从扬州江都移居淮南,在淮河边上扎下了根,是那个年代全国各地工人支援淮南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后,淮南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城市,一大批工矿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全国各地一大批优秀人才涌入淮南。为支援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江苏扬州专区就通过劳动部门向淮南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仅1958年至1962年间,约2.1万名江都人踏上了援建淮南的征程,他们中有67%是举家迁移。

在江都区档案馆,有一份尘封了50多年的通知——《关于支援淮南174名亦工亦农基建工人有关户口、油粮迁移问题的通知》,这份通知的背后,既是174个家庭的命运转折,也是那个年代淮南火热建设的历史见证。这其中,就包括参与建设淮南铁路线的王三定老人。

3月11日,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来淮,采访了王三定、浦金萍等几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江都迁移田家庵的老人,从他们的娓娓道来的讲诉里,打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淮南煤炭大规模开采,随着一批新矿的相继建成,现有运力远远满足不了运输需求,修建新的铁路迫在眉睫。”王三定告诉记者,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1979年,自己踏上淮南的土地,成为一名铁路建设机修工,到2010年退休时,为淮南铁路建设奉献了30多年。“就像大会战一样,人山人海,从水家湖一直到张集,很多个工程队都参加建设。那时候工人三班倒,机械不能停,哪里机械出了问题都得顶上。”王三定回忆说。

今年62岁的浦金萍,出生在江都,后随父亲迁移淮南,考入铁三处子弟小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和六姊妹的迁徙路线图差不多。”浦金萍告诉记者,1976年,父亲浦天成作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中铁四局)的筑路工参建淮南铁路线,九龙岗、大通、洞山(现名淮南站)、黑泥洼(现名淮南西站)等近10个火车站和沿线铁路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上世纪70年代,机械化水平低下,工作条件比较辛苦,父亲手上布满厚厚的老茧,但父亲也不叫苦,而是把获得每一份荣誉和奖励视若珍宝,时时告诫我和弟弟要踏实努力,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浦金萍说,在父亲的影响下,弟弟浦康荣也拿起焊枪,成为一名铁路上的电焊工,先后参与京沪高铁、肯尼亚电气化铁路等多个重点项目。

江都人援建淮南的故事,是那个年代无数建设者的缩影,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体的奋斗与拼搏,更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当年那批江都人或许未曾想到,他们用磨出血泡的双手,不仅托起了淮南工业和城市建设的脊梁,更在江淮大地上种下了“四海一家”的精神火种。

“原来交通不方便,坐汽车、转轮渡、乘火车来回倒,走一趟就要用一天的时间。现在交通方便了,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每年都要回江都看望家乡的亲人。”浦金萍告诉记者。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嘉颐表示,这次特意从江都来到淮南,也是因为电视剧《六姊妹》的播出,剧中何常胜一家从江都迁往淮南支援建设的人生故事,引发了江都群众普遍共鸣。这次专程采访几位当年来到淮南的江都人,宣传他们融入淮南、奉献青春、发光发热的人生故事,进一步加深两地人民的交往与交流。

面向未来,淮南田家庵区与扬州江都区将以建立友好城区为新的起点,继续携手奋进,厚植两地情谊,共绘发展新篇。

记者 李东华 通讯员 吴喆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