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徽”字,展开山水与人文相得益彰的锦绣画卷。
一种非遗技艺,牵系今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文化神交。
6月12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雕刻徽州”非遗技艺精品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将持续展出至7月31日。展览分为“刀笔生辉”“文心入艺”“佳茗流香”三个部分,10余种制作技艺、31位非遗传承人、53件非遗佳作集中亮相,呈现流淌在徽州人血脉里的工艺美学,带领人们看见平凡亲切的徽州神韵,聆听穿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精品荟萃,走进现代生活
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在徽州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吴笑梅的手中,片刻工夫便变化出精致的艺术品,或是生动形象的戏曲人物,或是精巧典雅的徽派建筑,令人叹为观止。除了传统团花、吉祥纹样等图案,徽州剪纸积极吸收徽派版画和徽州四雕等其他民间艺术精华,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吴笑梅说:“这次展览不仅搭建了一个让观众近距离地接触非遗、感知非遗的展台,而且搭建了一个让不同门类的传承人切磋技艺、相互取经的平台。”
非遗技艺承载着徽文化的基因和血脉,传承千年,生生不息。以徽墨和歙砚为代表的文房四宝,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砖、木、石、竹组成的徽州四雕,构图饱满、意态如生;徽州篆刻,俊彦辈出、裨益印学;徽州版画,审美典雅、技法精巧;徽州漆器,华丽多变、优美细腻;徽州剪纸,兼容并包、独具神韵;徽州香茗,天下名茶,十有其三。走进“雕刻徽州”非遗技艺精品展,犹如走进一座荟萃文化精华的博物馆,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何长风说:“此次展览,汇聚了徽州最具特色的非遗精品项目,让观众深入了解散发着岁月芬芳的文化艺术瑰宝。我们希望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非遗‘牵手’生活,让传统‘碰撞’现代。”
薪火赓续,留住易逝时光
在徽州茶道展台,安徽省祁门红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红手持轻盈的茶壶,将红艳的茶汤注入透明的玻璃杯,馥郁的兰花香立刻弥漫开来。“传承,是富有挑战的工作,意味着长期的坚守,留住易逝的时光。”姜红介绍,祁门红茶,创制于清代光绪年间,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公司将建设祁门红茶非遗技艺传承馆,向更多人传播祁门红茶的动人故事,传授祁门红茶的制作技艺。
黄山市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徽文化的发祥地。目前,全市拥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等5项人类非遗,1项“世界记忆”遗产,2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现存的非遗项目种类和数量均居安徽地级市第一。
薪火赓续,关键在人。黄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叶建强介绍:“我们深入实施徽州文脉传承工程,建立了遗产保护专家库、非遗传承人数据库、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黄山学员库。”如今,黄山市已拥有3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弘扬瑰宝,擦亮金色名片
抡起锤子,砸揉墨泥,徽墨制作技艺黄山市级非遗传承人姚仲林现场制作徽墨,吸引大批观众围观拍摄。虽年近古稀,姚仲林依然制墨不辍,他一次次走进展会、一趟趟奔赴景区,为大家展示精湛技艺,乐此不疲。
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安徽优秀乡土文化的金名片。近年来,我省不断挖掘非遗当代价值,创新激活内在潜力,大力发展“非遗+研学”“非遗+康养”“非遗+文创”等新业态,让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老手艺”真正“活起来”。何长风说:“这些璀璨的非遗不仅是安徽文化的亮丽名片,也极大丰富了旅游供给,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注入了新动能。”
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大黄山增色添彩。叶建强介绍,黄山市在加强非遗技艺保护传承的同时,推动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屯溪老街、黎阳in巷、非遗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开辟了“非遗+”的创新路径。徽州非遗技艺,正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与现实的融合中持续焕发勃勃生机。